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人文天水>>正文
朱果炎:寄情天水
(2023/7/23 21:49:32)  來源:天水在線  打印本頁

寄情天水

朱果炎(作于2004年)

  我常給外地朋友說,到甘肅旅游,只去敦煌不去天水是個遺憾。

  打開我國版圖,甘肅如一柄兩頭大、中間細長的“如意”橫亙其中。在古絲綢之路長達千里的“如意柄”上,我們的先人氣勢恢宏、游刃有余地留下了星羅棋布的石刻壁畫、雄關長城、文物遺址;在最具功力的“如意”兩頭,更是精雕細刻、大氣磅礴的把中華文明發揮到了極致。而地處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和東端的天水麥積山石窟遙相輝映,正是這柄碩大無比“如意”紋飾上的“畫龍點睛”之筆。如果你身臨其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狀如農家麥垛、時有煙云繚繞的麥積山,是一座天造奇峰。在麥積山的懸崖峭壁上,從距地面二、三十米到七、八十米高,從公元384年開始,歷經1500年,開鑿了由棧道相連十多個朝代密如蜂房的洞窟,珍藏了七千二百尊“佛國造型,人間情趣”的塑像。因此,它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綿延山脈中的一座奇峰。

  在我國“四大石窟”中,敦煌的壁畫、龍門和云崗的石刻馳名中外,麥積山以泥塑著稱于世。鄭振鐸先生說,麥積山石窟“在研究中國雕塑史的人看來,簡直是一個極重要的塑像寶庫。把這部分的創作加入我們的雕塑史里,我們的雕塑史的篇頁更加顯得輝煌,更覺得光彩異常燦爛了。”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泥塑,雖經千余年風雨侵蝕,依然保持著石刻一樣經久的神韻。以至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不無惋惜的感嘆,這種特殊的和泥術 ,今天已失傳了。由于被人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我國后秦以來最早、數量眾多的北朝石窟珍品,所以專家說,先看麥積山再看莫高窟,才能比較完整地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麥積山在“四大石窟”中又一得天獨厚處,是它既無敦煌流沙之患,也無龍門、云崗現代污染之苦,地處西秦嶺青巒翠嶂、茫茫林海間的麥積山石窟是那樣纖塵不染,超凡脫俗;使懸崖上巨大的北魏和隋代浮雕,顯得那樣神定氣閑,儀態萬方;體現了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和諧相融和完美結合。

  至于以麥積山石窟為中心,天水周邊眾星拱月般的大象山石窟、水簾洞石窟、仙人巖石窟藝術……無不使人身同感受到東方文化的風采和民族生命的律動,對此中外專家多有精辟的論述和詳盡的著說,不是我在這里能“班門弄斧”的。使我這個普通游客無奈而又不以為然的是,同國內不少旅游景點一樣,面對我們祖先留下的這些精美絕倫的造像,你總能聽到這樣“時尚”的介紹:這是“東方的維納斯”,那是“東方的蒙娜麗莎”,連美輪美奐的北魏雕塑“釋迦涅槃圖”,也被稱為“東方的達.芬奇筆下的《最后的晚餐》”!需要說明的是,在這里,我沒有害怕人家追究侵犯作品署名權的擔憂,因為這些造像比西方文藝復興時代早一千年,有的要比這些西方名作早一千二百年!更沒有絲毫菲薄西方大師的意思,如果說這些話是出自外國朋友的贊美之詞,也無可指責。我只想說,對待這些不同時代人類共享的藝術珍品,我們古代天才的評論家,早就聰明、準確又不失風雅大度的說過:“此乃春蘭秋菊,一時之秀也”。如果我們硬要抹去多少個世紀的“時間差”,給我們舉世無雙的民族魂寶一一貼上重復雷同的“洋標簽”?那么我們人類的文化藝術史,就會像出現沒有蘭花的春天和沒有菊香的秋天一樣,這究竟是表示我們的謙遜?還是缺乏自信?抑或還有幾分“關公戰秦瓊”的滑稽?我們的旅游事業真要與國際接軌,千萬不能忽略“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的道理。

  由于目前交通不夠便捷,麥積山石窟基本上還是“長在深閨”。可一旦面對它的“天生麗質”,一位著名的俄羅斯雕塑家曾激動的說:“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來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心世界,極富表現力的構圖和雄偉的形體”。而我,尤為喜愛麥積山133窟中被人贊為“東方的微笑”的泥塑,那個稚氣未脫、俏俏侍立在菩薩一側“偷著樂”的小沙彌,身上穿著寬大不合體的袈裟,臉上露出發自內心情不自禁的神秘微笑,這來自1500年前的燦爛笑容,如一朵永不凋謝的睡蓮綻放在歷史長河中,以它穿越時空的清純和親和力,使所有面對它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經歷的人,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有了這“東方的微笑”,古老的天水依然綽約多姿,魅力無窮;有了這“東方的微笑”,我們的世界,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是如此情趣盎然,華彩紛呈。

  有不少歷史名城,絢麗過后趨于平淡,繁華過后歸于沉寂,有的過去有多少喧鬧今天就有多少冷落。天水目前雖仍屬西部欠發達地區,給人的卻是“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品味,少了一份人造景觀的張揚,多了一份人間煙火的親和。

  天水古稱成紀,成紀者,意思是“一紀之元”和“成其綱紀”;相傳是紀念伏羲開啟文明而得名。漢武帝時將原隴西郡一分為二,增設天水郡。“天水”之名,一說來自“天河注水”的傳說,一說來自“天一生水”的理念,總之與此地多水有關。因此,范長江說,甘肅人說起天水就像江浙人說起蘇杭一樣。“其實今天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知道被歷代詩家譽為“風流蘊藉,獨步千古”的《詩經》“蒹葭.秦風”名篇,即“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產生在當時的秦地,今天的天水。

  據史籍記載,天水是三皇之首伏羲、人文始祖女媧的出生地。對此,隨著各地考古工作的深入和現代旅游業的興起,似乎已有了越來越多的爭議。可從天水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兩件彩陶瓶看,上面繪制的圖騰,卻與《帝王本紀》所言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驚人相似,其中一個已被中國郵政印成郵票向世界發行,這至少說明了天水與伏羲的早期活動有關。現天水城內的伏羲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處規模宏大、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筑。廟內的唐槐和建廟時按六十四卦方位排列栽植的古柏,至今存活三十七棵,一進門就感到黛色參天,濃蔭蓋地,使人肅然起敬。在天水城郊、渭河之濱,還分布著與伏羲有關的卦臺山、畫卦臺、分心石、龍馬洞等遺址。使人不可思議的是,當你登上卦臺山,眺望群山環保下的一片盆地,恰是一幅天然的“太極圖”,渭河從中成S型流過,把“太極圖”分成陰陽兩界,卦臺山八面有八座山峰,其形狀似馬、似牛、似龍、似鳳……。竟與先天八卦的卦位和卦象完全符合。要說伏羲就在這里“仰觀于天,俯察于地,推演八卦”,真可謂“天人合一”,使親臨其境者不容置疑。難怪范長江說:“現在的天水是由六個城合并而成,最有歷史意味的是‘伏羲城’。我們現在雖然在考古學上還未能具體證明‘伏羲’的時代,和他當時社會的內容,然而漢族最早的傳說和神話,都在渭水流域,特別是在渭水本源的上游,這卻無可懷疑。”我感到,伏羲究竟出生在哪里?這一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拋開地方狹隘的功利或實用主義,我們今天對民族祖先的共同紀念,應該產生的是一種振興中華的凝聚力量。

  如同甘肅石窟藝術多次發生的現象一樣,隨著唐代壁畫的自然脫落,出現在我們眼前的竟是北魏的壁畫。對一個地方文化積淀深一個層面的發現,往往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而每次考古學界的重大發現,都是一次人類文明穿越歷史時空的現代之旅,伴隨的是人們的驚異和感嘆。一九七八年,就在離卦臺山十公里的地方開始發掘的天水秦安大地灣文化,就把我國五千年文明史提前到七千八百年前。大地灣是一處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部落的居住遺址,總面積三十二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平均在2米以上,目前開發還不到一半。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有驚人的發現。在已開發的居住區遺址中,編號為F901的遺址堪稱我國已發現的新石器時期建筑的最高水平。這個總面積達四百二十平方米的宏大建筑,被專家推測為原始部落領袖聚會的“議事廳”。整個建筑呈長方形,左右對稱,前后呼應,木架承重,墻壁隔斷,具有延續后世幾千年我國木結構建筑的傳統特點,可以說是今天所能見到的中國式最早宮殿建筑!更使人震驚的是,“議事廳”平整光潔的地面用鐵器叩擊,響聲清脆;專家介紹,經取樣化驗其強度達到現在的一百號水泥!走進走出“議事廳”,你會感到相距數千年的歷史和現實竟是幾步之遙,我恍惚聽到,我們遠古的部落首領,或伏羲,或女媧,他們在這里擲地有聲、侃侃而談,作著對歷史文明進程帶來深遠影響的決定。

  大地灣的墓葬發掘說明當時還是母系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很高。其中對孩子的墓葬更引起我的注意,可能認為孩子早夭,不忍遠離,為便于照料,孩子的墓就葬在房屋附近,用陶甕作葬具,上面蓋著陶盆,盆中央有一小孔,據專家推測,這是相信靈魂不死的祖先,為死去的孩子靈魂留下一個出入孔道。由此想起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有關河姆渡文化的文章中,不無遺憾的說,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那一時代有用陶器蒸煮食用嬰兒的殘忍!余先生說他多么希望這不是真的,但專家告訴他這是事實。看了大地灣的墓葬,我還是固執的認為這不是真的。因為大地灣和河姆渡文化屬形成于不同地域的同一時代,在這一點上,我感到專家對大地灣的考證和解釋比較合乎情理。

  天水也是秦人的發祥之地。據《史記.秦本紀》載,西周時,因現天水一帶的部落首領非子牧馬有功,得到周孝王的嘉獎,賜姓“贏”,封地“秦”,這就是歷史上秦國的開端。從此,秦王朝就騎在天水所產的駿馬上,東進關中,橫行天下。今天天水小隴山的放馬灘森林公園,相傳就是非子牧馬的地方。這里有一處規模巨大的秦墓葬群,在近年出土的隨葬品中,尤以六幅繪制在木板上的地圖,一把兩面刻有刻度按比例丈量地圖的木尺為國內罕見。我們去放馬灘時,但見清泉潺潺,野菊叢叢,芳草萋萋,四周斜陽下的群山,給我們的是一片來自悠遠的寧靜。恐怕現在只能在陜西咸陽的兵馬俑上,看到當時天水馬的英姿,領略一下“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氣概了。

  人在旅途,有好書可讀,如與好友同行;有名篇可誦,如有偉人相伴。徜徉在天水山水間,你會經常與詩圣杜甫不期而遇。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在“草木未黃落,況聞山水幽”的秋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在天水即當時的秦州流寓三月,幾乎以每天一首多的速度為我們留下了一百一十七首詩篇。這一百多首詩,可謂是天水最早的“旅游指南”;也為我們今天解讀天水春秋,留下了一份厚重的經典意蘊和大家風范。

  記得中央電視臺《秦嶺》攝制組在天水南部秦嶺鄉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一桶水倒在一座古廟的屋脊上,結果表明,每逢下雨,南面房檐的水流向長江流域,北面房檐的水注入黃河水系。正是地處我國南北兩大文明流域的交匯點上,天水的山水,雄渾中不失嫵媚;天水的風雨,豪氣中寓有靈氣。反映在杜甫詩中,既有“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筑壇”、“哀鳴思戰斗,回立向蒼蒼”的慷慨悲歌,也有“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疇”的田園清唱;有“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的山川雄闊之境,也有“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的佳人遲暮之思。而“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更是健筆寫柔情,曲盡了古往今來文人游子的鄉愁秋思!鄉愁是一縷誘人的憂傷,秋思是一種凄楚的美麗。我們為之痛惜的是,處于戰亂飄泊中的詩圣,從此以后,再也沒有能見到故鄉的明月,而把這樣的詩句,這樣的意境,永遠的留在了天水的秋夜。“雖傷旅寓遠,庶遂平生游”,詩圣在個人顛沛流離中的憂國傷時之作,無一不傾注了對這方土地的眷戀和贊賞。

  天水古稱“秦地林泉之冠”,據統計,在天水市區和近郊,至今仍存活百年以上的古樹二百三十五棵。不管是古廟上黛色的“云冠”,還是老街旁綠色的“華蓋”,使人感到此地歲月的幽深,仿佛能聽到腳下土地里生命之泉的淙淙流淌。天水名泉甚多,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杜甫筆下的南郭寺和太平寺了。“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北流泉的奇特之處,是平時水位距泉口只有0.3米左右,每當大雨滂沱、莊稼受澇,水位急劇下降,需用一米以上繩索系桶方能取水;而當旱情嚴重,地裂禾干之際,泉水反而上升,探臂即可取用。甘冽清醇的泉水滋潤了南郭寺諸多的古樹名木,其中年代最為久遠的就數杜甫詩中的“老樹”即“南山古柏”了,迄今已歷二千五百年滄桑,依然新枝迸發,郁郁蒼蒼。古柏一出土就分成向南北傾斜的兩枝老干,兩翼各長18~20米,遠看如大鵬展翅,也像英文字母中象征勝利的V字。在古柏南北斜展的主枝中間,寄生著一株亭亭玉立的小葉樸樹,樹冠渾圓,青翠欲滴,與蒼勁的古柏相映成趣,樹齡也已近二百年。經當地專家挖坑觀察,小葉樸伸向地下的根須與古柏的根須緊密纏繞,不但對古柏兩翼傾斜的枝干起到了平衡重心的固根作用,更源源不斷地給古柏反哺養分,如相依為命的祖孫二代。在古柏的西北側,生長著一棵樹齡已近三百年的槐樹,它枝干的生長似乎離開了應有的發展空間,如壯年人轉身攙扶老人一樣,用自己粗壯的枝桿托起了古柏斜出日趨負重的北枝,游人到此,無不稱奇,稱之為“雷鋒樹”。因此,我看南郭寺林泉之勝,在于泉有解危濟困之心,樹有尊老愛幼之德,大自然這種和諧相處的奇妙景象,豈不發人深思?杜甫曾以“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的詩句,極力贊譽天水甘泉寺的泉水,甘泉寺春曉泉畔,有近代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九十五歲親筆題匾的“雙玉蘭堂”。因得益于泉水之惠,堂前二株相距5米的唐代玉蘭樹,歷經一千二百年至今枝繁葉茂,綠蔭相交,豐姿麗質,楚楚動人。這兩株玉蘭樹,每當花期,玉樹瓊花,天機云錦,如楊氏姐妹、江東二喬,使游人一睹其國色天香而流連忘返。可惜我們每次來都未遇花期,未能親眼目睹其盛唐氣質和絕代風華。

  在杜詩中,我們發現杜甫一生所作懷念李白的詩篇,幾乎都是在天水寫成的。在這些詩篇中,杜甫熱情贊頌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謫仙之才,給李白,也在有意無意間給自己留下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的感嘆。這當然與當時的時局有關,可我總覺得與李白的祖籍不無關聯。盡管今天一些歷史名人的祖籍和出生地,還存在不同的說法,但李白對自己的故鄉是確認無疑的,“白本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并在詩中不無自豪地表述:“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攻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苦戰竟不候,當時頗惆悵。”這里,所說的就是他的家世和他的遠祖漢將李廣。李白去世后,他的族叔李陽冰為他詩文“草堂集”作序,序中說:“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硅組,世為顯著......”。李陽冰在這里說的隴西成紀,就是現在的天水市。對李白的自述,作為同代詩友的杜甫應該是清楚的。因此,在李白的故鄉懷念遠行的朋友,也可說有感而發,順理成章了。

  其實,我們今天說起李白祖籍,更牽動了天水更為久遠的一種傳統文化,即“李氏文化”。讓我們沿歷史的源頭順流而下,從漢飛將軍李廣,到西涼王朝的建立者李暠;從唐王朝的建立者李淵、李世民(李淵自稱祖籍隴西,其祖父李虎之墓,現在天水市清水縣)迄今,“隴西李氏”可謂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天下李姓,皆出隴西”,至今是海內外李氏家族的共同認可和精神寄托;其中不少人在自己家中懸掛“隴西堂”匾額,以勉勵子孫不忘根本。當然也有個別例外不認祖宗的,如現在臺灣的李登輝。

  不到天水,我不知道這個秦人發祥之地,和我們民族以此命名的漢代還有如此不解之緣。紀信祠、李廣墓、姜維故里......,就這三個貫串漢代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演繹了四百年漢史的一幕幕剛烈和悲壯,至今給人以來自遙遠年代揮之不去的感動和憂傷。

  除了李廣,我不知道我國古代還有哪位將軍,能受到后人如此銘心刻骨的敬仰。以他個人命運遭遇的黯淡,給一個時代帶來如此耀眼奪目的光芒。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留下了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古今絕唱,留下了岑參“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的世代思念,也留下了王勃“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千秋長嘆!唐代詩人贊頌漢將李廣的這些不朽名作,同樣生動地告訴我們,什么是我們民族的“漢魂唐魄”。

  紀信祠在天水市城內,上懸于右任題寫的“漢忠烈紀將軍祠”匾額,兩邊銘刻著近代天水籍將軍鄧寶珊撰寫的對聯:“楚過滎陽時憑烈志激昂四百年基開赤帝,神生成紀地作故鄉保障千萬載祐篤黎民”。上聯概括了楚漢相爭滎陽血戰,儀表與劉邦相似的紀信臨危獻計佯裝漢王降楚,待楚王項羽發覺上當,頓時大怒將紀信活活燒死時,漢王劉邦已逃出重圍終成大業。下聯點名了故鄉人民對這位忠烈將軍的永久祭祀。姜維故里在天水市甘谷縣。這位繼承諸葛亮遺愿矢志不移、一心要匡扶光復漢室的三國名將,是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后慘遭失敗拔劍自刎的。在姜維故里以南,是以出產質地上乘的岷歸(當歸)、紋黨(黨參)著名的千年藥鄉,今天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姜維在繁忙的軍務中,十分想念家中無人侍奉的老母,思家心切就給母親寄去一包當歸。當歸者,應當歸去也,年邁的母親當然深知兒子的寓意。就用藥名寫了四句話回信告誡兒子:“良田萬頃(萬斤),不在一畝(益母);既有‘遠志’,何必‘當歸’”。正是有這樣深明大義的母親,就有這樣舍生取義的英雄。至今天水人把姜維稱為“遠志將軍”;在他們眼中,故鄉的一草一木都充滿著豪情詩意。漫步在天水這方熱土,你能看到諸葛亮五次伐魏留下的諸葛年壘、街亭古戰場、十二連城調將臺、魏將張郃喪身的木門道等眾多的三國遺址,幾乎概括了這一時代的后部歷史。透過這些遺址,使你能看到這些歷史人物遠去的背影,每每生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

  如果說紀信的就義給漢史留下了一段可圈可點的開篇,那么姜維的自刎給四百年的漢代留下了一闕可歌可泣的尾曲。而一直被史家認為“生不逢時”的李廣,卻恰恰處在高潮迭起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追思李廣一生以身報國的戎馬生涯,有著太多的拍案驚奇,也有著太多的扼腕嘆息!他十八歲從軍,與匈奴七十余戰,戰功卓著,威名遠播,匈奴聞之喪膽,“飛將軍”就是匈奴對他敬畏的稱呼,可一直得不到朝廷封侯。他六十多歲仍主動請纓,領軍出塞,因在沙漠中迷失了道路,延誤了軍期,被朝廷追究責任,羞愧難當,自刎而死。因此,對李廣的敬仰和思念,是人民的敬仰和思念;在他身上,同樣寄托了幾千年來人民對“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即“太平盛世”的樸素追求,而李廣正有這二者兼備的人格魅力。他精于騎射,勇冠一時,每戰身先士卒,視死如歸。留下了箭無虛發,射石沒羽的佳話。他一生為將清廉,每有賞賜立即分給部下,與士卒同甘共苦。遇到水、糧不繼時,“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以此贏得士卒信賴,無不以死效命。司馬遷為此感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李白詩贊李廣:“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橫行負勇氣,一戰靜妖氛。”贊的正是這種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

  也許是歷史積淀給了天水太多的悲壯色彩,當我第一次去李廣墓時,竟無法掩飾自己的失望。與我心目中“飛將軍”的地位相比,與同一時代陜西茂陵衛青、霍去病顯赫的皇家墓葬相比,李廣墓簡樸得近乎寒傖。前面三間不大狀如農居的祭亭,已成了當地鄉村小學的教室,里面坐滿了上課的孩子。我們悄悄繞過教室來到墓前,除兩側各有一個飽經風雨侵蝕破損變形的石馬,還是漢代遺物外,在“漢將軍李廣之墓”碑后,就是四周用青磚砌護的半圓形墳堆了。墓后圍墻外是一片隨山勢起伏的莊稼地,秋風蕭瑟,禾黍離離......。當我們帶著不無沉重的心情轉身離開時,也許是到了小學下課的時候,也許是孩子們看到了我們這些遠來的游客,身后的三間教室忽然傳來了瑯瑯的書聲,那是孩子們一遍遍齊聲背誦“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為我們送行。在李廣墓前,聽到這首千百年膾炙人口,最早給我童年時代帶來民族自豪和自信的唐詩,是如此激動人心,使我熱淚盈眶。在孩子們童稚的鄉音中,我仿佛看到漢文帝十四年,一個同樣的秋季,一條和前面同樣的山道上,面對匈奴十四萬騎兵大舉入侵,剛滿十八歲的農家子弟李廣,挎著弓箭,背著干糧,正英姿勃勃、大步流星地走在從軍路上,他高大的身影漸行漸遠,一直溶進歷史的星空。我又想,有孩子們的歡歌笑語和瑯瑯書聲陪伴,長眠于地下的李廣是不會感到寂寞和冷落的。就像樸素的真理不用任何修飾一樣,簡樸的李廣墓,就像我們腳下世世代代生于斯、終于斯的黃土地,生生不息的孕育著我們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是的,不管我們前面還會有多少艱難曲折,誕生過飛將軍李廣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不論從歷史地位和文化座標看,天水不是故都,甚至省會城市也輪不上,可它又是自古帝王迭起、名將代出的地方。天水市內,眾多的名人遺址,近在咫尺卻時代各異,一脈相承又經緯交錯;如果你輕易放過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景點,就有可能忽略了歷史的重要章節。說起名將,在天水人眼中,能與李廣相提并論的,就數一生百戰百勝、名震千里大漠的漢將趙充國了。趙是天水清水人,其個人命運恰與李廣相反,生前被朝廷封為“壯候”,死后,漢宣帝把他的遺像讓人繪在未央宮殿壁上,供人瞻仰。今天到天水的游客,去趙充國墓的人很少,對其人其事,可能也是鮮為人知了。但舉兩件事就知道他的“份量”,他七十歲還率軍戍邊 ,為減輕人民負擔,“以兵屯田”就是他的首創,被后代思想家稱為“千古之策”。這“一策”對鞏固建設我國西部邊防帶來的深遠影響難于估量,直到今天我們還受益匪淺。他一生注重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每遇邊事,決策前總要親自實地調查,今天我們常用的成語“百聞不如一見”,最早就出自他口。天水歷史上多慷慨悲歌之士,也不乏才貌雙全,青史留名的“奇女子”。也許是身旁的絲綢之路,使她們賢淑中具有開闊視野;眼前的秦嶺山脈,使她們溫柔中不失宏大之氣;她們總是把個人的身世沉浮與國家、民族的興衰連在一起,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擔起時代的重任和道義。其中有一位就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夫人柳倩娘。據記載,柳系天水郡人,“品貌端莊,書畫音律,無不通曉,尤以畫工聞名天下”。在司馬遷秉公直書、不畏強暴著述《史記》時,柳倩娘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司馬遷兩次被權臣陷害入獄,最終死在獄中,寫成的《史記》也被朝廷長期作為“謗書”查禁。因此,《史記》最后的清抄整理謄寫是由柳倩娘完成的,由于當時還沒有紙張,要將文字謄寫在削好的竹簡上,堆放這部巨著的竹簡數量可想而知。柳倩娘為保存這部不朽名作,使之“藏之深山、傳之后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現在陜甘的一些史學工作者說,因為柳倩娘與李廣、李陵同鄉同里,司馬遷又是柳家的女婿,所得史料豐富翔實,因此《史記》中的《李廣傳》寫得最為精彩,是全書的精華。司馬遷生前常為李廣不平,又因李陵而獲罪,從此坎坷困苦一生。他與天水這段難解之緣,使人讀《史記》這一章節,往往掩卷嘆息。再提一位才女蘇蕙,她在李白“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的詩句中,與卓文君齊名。蘇蕙是前秦時期曾任秦州(天水)刺史竇滔的妻子。那年仲夏,二十三歲的蘇蕙在天水家中思念已遠在襄陽任職的丈夫,為了婉言規勸丈夫不要沉湎女樂、專心國事,就在一幅橫豎不過八寸的錦上,用五彩絲線織成回文詩寄去。“織錦回文詩”的奇絕處,是你不管按圖順讀、反讀、橫讀、斜讀、退一字或疊一字讀,皆可成三、四、五、六、七言詩,共得二百多首。一首有一首的意蘊,一首有一首的境界。字里行間傾注的是高瞻遠矚的巾幗英氣,回腸蕩氣的堅貞情意。當時傳入長安,感動了天水籍的前秦皇帝符堅。到了唐代,更被武則天贊為“才情之妙,古今罕有”,并親自為此寫了序文。“鶯花古巷秦州陌,云是蘇娘舊時宅”,現天水市西關,尚有“織錦臺”遺址,可我們找到那里,也只能辨認個大體位置了。

  穿行在天水的大街小巷、田間阡陌,面對不同時代不同的文化遺存,你若有所悟,心頭也涌起屢屢惆悵;你會感到歷史的長河曾在這里波瀾壯闊地流過,這些遺存就像留在兩岸山崖上的層層波痕,波痕雖然久遠,至今依然給你一種擦肩而過、驚心動魄的力量!其實,每個城市的文化遺存,都是這個城市的靈魂和個性魅力所在,是真正體現這個城市文化品位、地域風情乃至居民群體心理優勢的“標志性建筑”。保護我們優秀的文化遺存,就是保護我們民族生命和精神代代傳遞的文明基因。但愿天水將來經濟發達后,再不受急功近利浮躁心理的驅使,一腳踏進“高樓大廈就是現代文明”的誤區,讓一幢幢“傻大個”似的“水泥森林”,把我們珍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存,擠壓得無處棲身,蕩然無存!

  今天,在清溪茂林的麥積山下,我曾不止一次地聽到外地游客的驚嘆和疑問:我們的祖先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個遠離城市、人煙稀少的僻靜地點,修建這么巨大的“東方雕塑館”?可以理解,對今天乘坐火車、汽車、或乘飛機從蘭州、西安轉道來的游客,他們還不知道就在自己腳下,曾是橫貫東西、溝通歐亞、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古絲綢之路。在他們南面,就是諸葛亮兵出祁山、鄧艾偷渡陰平的川蜀棧道;在他們北面,就是通向傳說中“楊六郎鎮守三關口”的“蕭關古道”。昔日麥積山一帶,正是絲綢之路連結陜、甘、寧、川的交通樞紐和重要驛站。站在這個歷史的交叉點上,不同時代的歷史人物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往西,一心要去印度取經的唐僧玄奘,留下了“過秦州,停一宿”的記載;往東,前秦符堅要實施他雄踞關中、統一北方的雄圖大略;往北,被西夏入侵者驚呼“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的北宋范仲淹父子,日夜兼程,開始了他“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戍邊生涯;往南,漢光武劉秀剛剛平定了在天水獨霸一方的隗囂政權,又向莽莽蒼蒼的秦嶺,投去了他躊躇滿志、“得隴望蜀”的目光……。今天,站在這個歷史的交叉點上,我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在我國悠久的文明史中,究竟哪個時期可謂遍地風流?作為一個江南人,我首先想到的是“大抵南朝多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的詩句。但平心而論,要說風流,首推漢唐;而漢唐的歷史,大部分是在西北寫成的。“男兒西北有神州”,此話不虛。漢唐的風流,不是憑借長江天塹、偏安一隅的風流,而是開拓絲綢之路、華夏一統的風流,是包容凝聚各族人民、兼收并蓄多元文化的風流。魯迅先生說:“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那時我們的祖先們,對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與極精嚴的抉擇,決不輕易的崇拜或輕易地唾棄”。久違了!我們構建在雄闊時代精神和強健人格層面上的民族文化。在今天我們從事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傳統營養。

  每次去天水,離開時總想寫點什么,也想起作家王英琦在他的文章《大唐的太陽,你沉淪了嗎?》中的大聲疾呼,在國外友人面對我們古老的西域文明被折服甚至到了下跪的程度,希望有更多國內的作家、畫家、藝術家和史學家給大西北予應有的關注。而淺薄的我,什么“家”也不是,也只能涂下這輕描淡寫的一筆。

  因為,沒有西部的崛起,就沒有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真正崛起。

  作者簡介:朱果炎,江蘇常熟人,1944年生,長期在甘肅省人民政府從事文秘工作,曾任甘肅省政協副秘書長、省工商聯常務副主席等職務。其詩文詞賦多次在全國和省市報刊發表或轉載。主要作品有《陽關賦》《池州賦》《襄樊賦》《黃岡賦》《鴻影雁聲湖海情》(《鴻》集由國家圖書館收藏)和《天柱山記》以及電視文化系列片評論《永遠的徽州》《能不憶江南》等。

相 關 新 聞

新 聞 推 薦

天水在線聚焦麥積山大景區游客服務中心項目

·一圖了解成都大運會賽程及看點
·最新動態:俄方說烏反攻以來人員損失巨大 烏方稱敖德薩遭
·全國“錢學森”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聯盟成立
·我國載人登月火箭主發動機試車連續成功
·節令之美·大暑丨大暑三伏天,細嗅荷花香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下)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上)
·廣西財經學院原黨委副書記、院長席鴻建被開除黨籍
·俄國防部:一名記者在烏軍集束彈藥炮擊中身亡
·普京警告波蘭:攻擊白俄羅斯視同攻擊俄羅斯
·國際觀察丨禍害世界的美式謊言
最 新 圖 片
天水在線聚焦麥積山大景區游客服務中心項目 天水在線聚焦甘肅公航旅·天水麥積山國際露 甘肅省水投系統第二屆職工技能競賽在天水成 甘肅省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研討會在天水師范學 天水在線視頻|省水投公司第二屆職工技能競 省政協機關離退休老同志來我市參觀考察(圖)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天水資訊
·天水市災害性天氣通報
·【喜迎70周年縣慶】龍山鎮變得越來越美了(圖)
·清水縣開展北部片區黨建聯建觀摩活動(圖)
·清水:堅持黨建引領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多點開花
·甘谷:搭建集散交易服務平臺 推動花椒產業全鏈條發展
·甘谷縣“激情夏日·唱響古坡”歌手大獎賽決賽圓滿落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召開市直文旅系統黨的建設暨“三
·椒鄉甘谷丨一縷“椒”香飄九州·好“客”甘谷等您來
·甘谷縣兩名同學榮獲全國“創新之星”榮譽稱號(圖)
·禮辛鎮:扛牢耕地保護之責 夯實糧食安全基石(圖)
·天水市召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進會
·天水市市場監管局召開行政執法和窗口服務專項監督檢
·天水市氣象臺發布7月24日~7月30日天氣預報
·即將啟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單位清查告知書,請查
·王禳虎深入東岔公安檢查站實地調研“三圈查控”體系
·天水市統計局召開“三抓三促”工作推進會
·【感恩奮進七十年 同心筑夢新時代】系列報道(十)
·【一起走過70年 委員說】專訪教育界委員 張曉燕(圖)
·天水在線聚焦麥積山大景區游客服務中心項目(視頻)
·天水在線聚焦甘肅公航旅·天水麥積山國際露營地綜合
·大暑節氣至,清風此處尋(圖)
·麥積區: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打造“會呼吸”的城市
·天水市心連心愛心協會赴市干休所開展志愿關愛活動
·甘谷縣“激情夏日·唱響古坡”歌手大獎賽預選賽開賽
·張家川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召開第十一次會議(圖)
 文化歷史
·節令之美·大暑丨大暑三伏天,細嗅荷花香
·節令之美丨6日立夏:燕子銜春去,薰風帶夏來
·節令之美·春分丨春色正中分,莫負好時光
·節令之美·驚蟄丨6日4時36分驚蟄:輕雷驚春桃花開,
·今年為何會有閏二月?
·節令之美·立春丨4日10時42分立春,“打春”啦!
·兔年說兔|晉侯兔尊:7只全國罕見的青銅兔 滿滿的儀
·大年初四,怎么做能接好運?
·兔年說兔丨300多年前畫冊中有只“方”兔子
·正月初三,睡甲飽
·正月初二,回門日
·兔年說兔丨這位兔兒爺火了400多年
·遠古發現丨追兔尋源之一:鼠兔原來是一家?
·節令之美·大寒丨20日大寒:時處三四九,寒盡春將生
·去年除夕二十九,今年除夕三十,是咋回事?
 博 客
·天水在線聚焦麥積山大景區游客
·天水在線聚焦甘肅公航旅·天水
·天水師范學院舉行2022級學生軍
·天水在線帶你打卡“天水市黨建
·天水市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
·天水養正幼兒園童聲合唱團第二
·情在天水間~李祖武聲樂作品音
·天水在線聚焦|“清涼一夏·平
 播 客

·麥積山游客服務中心
·麥積山國際露營地
·打卡農特產品展銷會
·農特產品展銷會啟動
·六禾記火鍋
·吉慶坊火鍋
·《卦臺頌》
·《伏羲爺爺》
 娛 樂

·北京電影節:展現文化多元與包容的魅力
·權威快報丨我國2023年春節檔電影票房達67.58億元
·張藝謀等主創獨家“揭秘”:從《滿江紅》到“滿堂紅
·破40億元!中國電影春節檔整裝再出發
·票房口碑雙豐收 “春節檔”電影市場開門紅
·春節檔電影總票房破20億!6部已上映新片票房全部破億
·兔年春晚:中國年輕人喜愛的“文化年夜飯”
·2023大年初一電影票房突破13億元
·導演郭帆談電影《流浪地球2》
·新主流電影崛起 助推中國電影品質提升

 社 會
·“她那么愛笑,為什么還會得抑郁癥?”
·涉案近億元,上海警方偵破一起利用網絡直播“打賞”
·露臉了!“丫丫”入封閉隔離檢疫區(圖)
·冒充高校“代學托管” 網絡“招生”廣告背后騙局
·勞榮枝故意殺人、搶劫、綁架案二審公開宣判
·北京市稅務局第二稽查局有關負責人就吳亦凡偷逃稅案
·稅務部門依法查處吳亦凡偷逃稅行為 影視從業者需警鐘
·吳亦凡偷逃稅被追繳并處罰款共計6億元
·被告人吳亦凡強奸、聚眾淫亂案一審宣判
·節令之美·小雪丨22日16時20分小雪:莫怪虹無影,如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線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電話: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郵箱:tswjy@126.com 

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