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毅力
吳和平
父親今年94歲。他是1929年出生的。他是一個勤勞能干、吃苦耐勞、視野開闊、創新堅持的人。
從我記事起,父親就雙眼皮腫脹,被醫生確診為患腎臟炎,只有忌吃食鹽病才能好。從那時起,父親就再也不吃食鹽了,那個病也確實好了。八十多年來一直堅持至今。
父親也不抽煙,不喝酒。這是他早年當警察養成的良好習慣,一輩子堅持。他的最初工作是原天水縣公安局道北派出所的民警。在多年從警生涯中,他一直負責北道城區道北“張呂何寨”四村的治安片警和管理、收送在押人犯工作,苦辣甘甜,干得可謂風生水起。在文革中和其他多名民警一起被下放回農村勞動。
父親最初的勞動是給陽灣村放羊。每天天一亮就要趕著60多只羊去很遠的山坡溝黃牛窩或梨樹頂、瓦窯坡去放。有詩云:“雞叫三聲就起床,手拿皮鞭去放羊。東山極頂西山梁,水草豐美羊兒壯。勤防疫來忙墊圈,羊羔出生起夜忙。剪羊毛又出肥多,集體產出要記牢。”
在放羊的間隙,父親自學獸醫知識,很快便成了遐邇聞名的村赤腳獸醫,開始走村躥戶為村民的家禽牲畜看病。后來村上成立了衛生所,父親便被選為村衛生所所長,帶領5名給人看病的赤腳醫生、1名藥劑人員,開了一所80多平米的藥房,成了真正的綜合衛生所工作人員。那時,鄉村醫務人員都沒有工資,看病護理取藥一肩挑,所有農民都享受農村合作醫療,人、畜有病赤腳醫生入戶去診治,打針吊瓶煎中藥治好為止,每次出診費藥費只收一角錢。年終時村小隊給每名村醫記一定的工分,按工分分糧食維持生活,每年我們家5口人能分到150斤小麥。
在醫務所工作之余,父親也學會了拌醋。在村西中心開了60多平米的醋房,筑起兩個象壽材大小的醋槽,買了10多口水缸和一個大沿鍋,將麩皮和高粱與中藥材熬成的“醋頭”混合,托成方塊狀整齊擺進專門蓋的小房中用泥封閉半年,做成大曲。然后盛半醋槽麩皮再次與“醋頭”、大曲混合攪成面糊狀,放在醋槽中發酵,隔一段時間再攪和、踩踏數十次形成醋醅。再在一口水缸下開一小眼別上竹筒,缸內置一把馬蓮,把醋醅往缸內倒6面升,用水淹滿開始泡醋 。泡一晚上,第二天開始淋醋到小木盆中,然后倒入大鍋,放一大包大香等中藥調料包啟火燒開,酸酸的香味遍彌漫整個村莊。這時,滿村的婦女小孩便提著麩皮來換醋或8分錢一斤購買,村里到處飄蕩著歡笑聲。
1981年,包產到戶的春風吹到了我們陽灣村。我們家分到了16.5畝地和150元的購牛款。從此,父親便開始了種地、養牛、給牲畜看病、開私人藥房和拌醋的多層忙碌性勞動。起初的地是從生產隊大塊地中按質量、遠近、級差劃分來的,地埂地邊多浪費大,父親便買了三把一尺多深的板镢,帶領我和哥哥去地里往通里挖,滿地通挖一遍,十多畝地被我們挖完了,大大的土塊經太陽爆曬和風吹雨淋,打化酥軟柔綿,磨平后把稀糞擔進去臥好撒勻,把麥種籽撒上,趕著牛耕通磨平,數天后黃嫩的麥芽便穿土而出。那一年,我們的糧倉囤滿了,裝不下父親又購得一個大型的竹編糧倉。我們也和全國的農民一起飽飽的吃上了面條。
對牛的飼養父親是走了彎路的。別看他是獸醫出身,可毛臉家伙就是不太好看。生產隊本來可以給我家分一頭牛的,父親把它讓給了家庭比較困難的鄉親。這下難住了他,一連看了兩頭牛,都因沒看準確買來的牛生病不能耕地。最后我二爸家的牛下了牛娃才解決了我家沒牛耕地的問題。
農民的生產生活也是十分豐富的。從種小麥到種玉米、胡麻、土豆、核桃、蕎麥、蘋果、花椒、西瓜、蔬菜、藥材、等等,父親都獲得了成功。大部分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也是隨著需要父親親自制作的,如風車、梭衣、車排、糞斗、木桶、梿枷、座便器、等等。
父親喜愛讀書,平時手不釋卷。盡管只有讀過“四書五經”的高小文化,但他對于知識的追求從不懈怠,每讀都過目不忘,記憶力十分驚人。加上他走過百家門,綜合分析能力很強,十分健談,精力充沛,對人認知精到,經常與人交談十數個小時不知疲倦,有時甚至通宵達旦。多年來,父親一直是村里紅白喜事的大總管,解決遠親近鄰村上疑難問題父親在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氣,經他處理的大小事情都平安順遂,在鄰近溝道上下都德高望重。父親也是以善良處事為人,盡管他也說,善惡未必有好報,但心安理得處事總會一生平安。
父親也特別重視鍛煉和養生。他平時注重吃素,苞谷面是他的最大喜好,心寬平和,與人為善,一直訂閱《中國道教》雜志,每天練八段錦,94歲市一院體檢各項指標正常,身體仍然沒有問題。愿父親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