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飛墜水簾洞
鄧書俊
水簾洞位于離武山縣城25公里渭水之北的洛門鎮。這里群山環抱,石峰巍峨,峽幽洞奇,景色絕美,享有“人間仙境”之美譽。
水簾洞風景區,主要由拉梢寺、千佛洞、顯圣池、水簾洞四個石窟群組成,被譽為“絲路明珠”。據拉梢寺摩崖大佛左下角摩崖石刻記載,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柱國大將軍,秦州刺史尉遲迥在此筑寺建廟,愿天下和平,四海安樂。后經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各代增建和重修,遂成為全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一入谷底,迎面撲來的氤氳之氣悄然蕩漾心間,“水簾洞”三個大字躍入眼簾。沿溝而進,花木芬芳,溪水潺潺,欣賞著醉人的美景,不知不覺間就到了“古洞穿山腹,無風六月寒”的顯圣池,相傳是麻線娘娘顯圣之地。這里是一個天然洞穴,滴水叮咚。洞周圍野花爛漫,而洞內卻寒氣襲人,沁入骨髓。每年冬春季節,百丈冰凌懸掛,晶瑩透亮,蔚為壯觀。窟壁現存北周壁畫25平方米,懸塑殘樁二尊,因年久風化剝蝕,幾乎散盡。窟壁及四周還有打子洞、圣賢壁、馬鞍石等景點。
峰回路轉,豁然開朗,抬頭仰望,隨著視角變換出現的兩座飄逸秀美山天相接的山峰,就是附麗著讓人著迷的神話故事的試斧山。陽光照耀下的試斧山被巧手神工從中分開,現出一線蒼天,據傳是魯班與眾菩薩斗法所為。水簾洞就在試斧山東側峭壁之上,是一個長約50米,高30米,深20米的拱形自然洞穴。每當雨季,水線垂空,似珠簾懸掛,故名“水簾洞”。
洞內寺院殿宇,分上中下三層布列。上有菩薩樓、老君閣、摸子泉,中有四圣宮和五公菩薩樓,下有圣母殿、三霄殿、藥王殿、邱祖宮、土地祠及磚塔等。其中,菩薩樓最為華麗,分上下兩層。上層樓內塑有麻線娘娘的雕像,氣度嫻雅。
與試斧山遙相呼應,從峽叢崛起一峰,直插云天,崖壁上的浮雕氣勢宏偉,古樸壯觀,堪稱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拉梢寺,又名大佛崖。拉梢寺摩崖壁畫,據地方文獻記載,大部分是北周、北魏時期的杰作。最大的浮雕約占總面積的50%,高40余米,盤腿端坐于蓮臺上,雙手掌心向上重疊,作禪定印,圓臉身著通肩袈裟,相貌莊嚴,面目慈祥。兩旁菩薩頭戴花蔓冠,手執蓮花,虔誠寧靜,神態安詳。蓮臺正中石胎泥塑的一佛二菩薩旁邊塑有各種動物圖案,獅、鹿、象等,布局巧妙,形象逼真。還有各種小佛浮雕,神態自然,栩栩如生,其身姿之輕盈,與敦煌莫高窟飛天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藝術佳作。
站在大佛崖下面,筆尖峰、天書洞近在眼前,只是那奇險高峻的石磴棧道,讓人望而生畏。
過渡仙橋,沿著峽谷向西北而行,山愈來愈高,路愈來愈陡,樹愈來愈大。樺樹、椴樹、松樹、槐樹等樹木枝枝葉葉你擁我抱,路旁木槿、桂花等花草隨風搖曳,山雞、畫眉、黃鸝、百靈鳥等在濃密的樹叢中盡情歌唱。
沿途觀賞著優美的自然景色,很快就到了千佛洞。該洞因壁畫千佛而得名,又因原摩崖懸塑七佛故稱“七佛溝”。壁畫和懸塑均分布在崖洞一側的崖面上,木樁棧道將其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造像莊嚴肅穆,自然古樸。下部造像與上部手法不同,正中大佛像呈低平肉髫,面相方圓,含有西魏遺風,又具北周特點。洞口新建有三圣樓一座,為二層歇山頂結構。洞內壁畫多為吳帶當風盛行時期的中唐及五代作品,亦有典型的北周雙飛天壁畫,因避光作畫,至今色澤鮮艷,線條流暢,給人以滿壁風動之感。尤以南壁一處中唐作品為最佳。這是一幅以大佛、菩薩、飛天、供養人等群像組成的精美圖案。
駐足眺望,整個山體與石窟群及古建筑布局奇巧,不由讓人驚嘆山川地理之奇妙。夕陽西下,斜陽晚照,揮手告別這方勝景,眼前幻化出一道道蜃景,與迷人的晚霞融為一體,若隱若現,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