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年俗:打 臘 疙 瘩
□ 白尚禮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剛進臘月,幾乎是一夜間的工夫,大街小巷、超市店鋪,到處都在播放這首深情綿長的歌曲。
一個農村人在城市待久了,便覺得過年沒有一點滋味。記得在我們老家,每年從臘月八打臘疙瘩開始,做豆腐、煮甜醅、辦年貨、打掃房屋;臘月二十三送灶神,接著煎油餅、貼年畫、縫新衣;臘月三十上午趕大集,下午家家戶戶貼春聯、吃餃子;大年初一迎喜神、打抬鼓、大拜年;正月初四后看馬社火、耍黑煙歌、逛廟會等,在農村過年,真是豐富多彩,有滋有味……
隨著春節的腳步一天天臨近,轉眼就過了臘八節。夜晚,聽到窗外不時傳來爆竹的聲響,不由勾起我小時候過臘八節,在老家打臘疙瘩的年俗小思緒。
打臘疙瘩又叫“打蠟疙瘩”,說白了就是砸冰塊、挖冰塊。冰塊是白色的塊狀晶體,樣子類似蠟塊,所以“蠟”和“臘”就混淆了。再因為打冰疙瘩是臘月八特有的習俗,所以人們習慣了“臘疙瘩”這個詞。
那么天水人為什么臘月八一定要打臘疙瘩呢?史書記載此俗起源極為古老,它源于遠古人們冬季祭水神和取新水淋浴的儀式。而在我看來,簡單理解無非是冰塊遇熱會慢慢融化,融化的水滲進土壤,土地有了充足的水分,莊稼才會長得旺盛,五谷才會豐收,人畜才會興旺。
在這里,恰恰就應了現實生活中,“消”和“旺”這兩個字的寓意。另外,冰是水遇冷凝結而成,水又是天上降雨(雪)或地上泉水而得,不就又應了“天”和“地”這兩層意思嗎?
不管古人怎么約定俗成,現代人怎么理解這一習俗,反正是臘月八這一天清晨,在我們老家平南鎮,人人起床很早,家家戶戶都要打臘疙瘩,完了把背回來的冰塊,在正堂供桌下、廳房屋里、廚房門后、水缸旁、灶臺上、大門口,以及雞圈、羊圈、菜園子,甚至門外的麥草堆、灶炕灰上都要放,表示消瘟除病,同時祈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
農村相傳,有能耐的人,在挖來的臘疙瘩上就可以預測到來年莊稼的豐歉。如果冰塊上凍結成的圖案像小麥、預示來年小麥豐收;像玉米,預示來年玉米豐收。像哪種農作物,就預示哪種農作物來年必然大豐收,春后安排農事時,人們便會多播種此種作物。
記得小時候,每到臘月八,一大清早我還在睡懶覺,隔壁鄰居家的孩子就背著背篼,老遠喊著打臘疙瘩走哩,打臘疙瘩走哩!母親便急忙把我和哥哥搖醒,我扛著镢頭,哥哥背著大背篼,急匆匆來到水泉上面的河溝里。
那里早已聚集了很多人,夜晚刺骨的寒冷,把不太寬的水溝凍得嚴嚴實實,大家用镢頭或斧頭使勁敲。冰面很硬,急著趕早集的大人隨意挖些小冰疙瘩就回家了。沒拿工具的人只能撿些剩冰疙瘩,湊合著也回家了。
聽母親說,臘疙瘩越新鮮圓潤越好,越瓷實光亮越喜氣,我們就和鄰居的孩子一直往溝底走,最后在溝里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挖到最干凈、最硬、最大的冰塊回家。返回的路上冰面很滑,背著一滿背篼的臘疙瘩不好走,我們就坐在背篼上,手里拖著镢頭和鐵锨,一路溜冰回家。
還記得有一年,臘月的天氣不太冷,冰面結得很軟,大家為了挖到瓷實光亮的臘疙瘩,爭先恐后地進溝搶好冰,好不容易我搶到了一片硬冰面,急急忙忙把镢頭揮下去,同村的王二毛不知啥時候在我旁邊滑倒摔在冰面上,頭恰好碰到我的镢頭。幸虧當時只傷了點頭皮,沒幾天就好了,而我卻為此挨了家里一頓揍。事情都過去這么多年了,每次一提起打臘疙瘩的事,我就會想起王二毛。
遠處傳來了爆竹的聲音,年的腳步也越來越近。童年的各種記憶,在腦海里時不時地浮現……
俗話說:“平安是福!”其實,說到過年,對于每個家庭來說,年貨置辦得豐不豐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們都快快樂樂成長,外出的親人都平平安安回家團圓,老人們都健健康康安享晚年。
老人們常說:“年好過,月難過。”過節的形式只是外表,就像參加隆重活動精心穿衣打扮一樣,我們真正要過的是那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是幸福團圓的味道,更是每個地方年俗文化的賡續傳承。過年,是一個很溫暖的詞語,更是一段歇息靈魂、感悟過去、憧憬未來的安靜時光。每當過年前夕,我總愛回憶童年時過年的情景,那些骨子里充滿炊煙味兒的鄉村生活,總是讓人難以忘懷。
已經好多年,一直打算寫一些家鄉過年的文章,去年臘月中旬,在人們大包小包置辦年貨的氛圍感染下,我拿起手中生硬的筆,回憶起在農村老家過年的點點滴滴。
本想寫很多,如打秋千、煎油餅、逛廟會、吃元宵等,為了不落俗套、不覆舊轍,于陶醉和回味中,我結合家鄉的民風民俗,兒時的所作所為,零零散散選擇記錄了十多個片段,算是一種紀念,一種甜蜜的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