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尷尬狀態走向規范運行
張掖市人民醫院濟困病床使用見聞
歡度新春佳節的大紅燈籠掛起來了,實行醫療“四免一減一卡通”的宣傳橫幅依然格外醒目。張掖市人民醫院改革完善濟困病床減免機制的工作,究竟為貧困患者住院就醫帶來了哪些實惠?當記者再次來到這家公立醫院住院部采訪時,所見所聞深刻感受到,濟困病床已擺脫了去年的尷尬狀態,開始規范運行。
雪后初晴的明媚陽光將市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照射得格外壯觀,記者乘著平穩的電梯來到普外科,看見臨澤縣新華鎮新柳村的一名貧困患者以普通患者住院接受治療,在救援中心主任趙新潮和護士長楊青的一再動員下,陪護的兒子才拿出了《農村特困群眾生活救助領取證》,醫護人員當場表態符合減免醫療費用的政策,治愈出院結賬時就按照比例減免兌現,病人和陪護的家人聽了都滿意地松了一口氣。
貧困患者住院治療可以享受醫療費用減免的優惠政策,但為什么不主動出示有關證件呢?據醫院負責人介紹,去年初濟困病床機制運行以來,這家醫院按照規定設立了65張濟困病床,由于宣傳不到位,絕大多數貧困患者不清楚怎么申請享受醫療費用減免政策;公立醫院擔心醫療費用減免后的政府補助難以到位,所以貧困患者不申請,醫護人員也不主動詢問落實;個別知道醫療費用減免優惠政策的貧困患者,擔心住院治病也要區分富貴貧賤等級,怕醫務人員用藥質量下降、治療不認真,不敢申請享受減免優惠政策。由此,這家醫院去年接收的貧困患者只有29人,造成了有濟困病床而沒有貧困患者的尷尬局面。
時間追溯到2007年8月,省委書記陸浩在民樂縣調查研究時提出,希望張掖市在百姓醫療普惠方面探索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市委、市政府通過調查研究、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決定從2008年1月1日起實行“四免一減一卡通”普惠機制,其中“—減”是指凡持有縣級民政部門簽發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農村五保戶供養證》、《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農村特困群眾生活救濟領取證》之一的人員,在指定公立醫院診療時減免住院醫藥費。市人民醫院在貫徹執行中,面向患者進行改革完善:濟困病床確保數量,但不明牌標示,對任何患者都一視同仁,使貧困患者解除了等級心理;降低濟困病床的門檻,不限制病種及診療范圍,只要符合政策條件,就按規定比例減免醫藥費用,住院總費用分段累加,逐級減免,實行最高減免限額控制,減免幅度在15%至30%之間;群眾的知曉率提高了,不僅政府下發通知、發布新聞,而且市醫院在各個服務窗口都備有醫療普惠政策的宣傳資料,懸掛在門診部、住院部大廳的鮮紅宣傳橫幅讓貧困患者一目了然,并且醫護人員主動幫助貧困患者申請享受醫療費用減免的優惠政策,確保了規范運行。
從尷尬狀態走向規范運行的變革,使濟困病床的使用周轉更加適合當地弱勢群體患者的實際,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及公立醫院的人性化關懷。從1月1日至31日,已有37名貧困患者治愈出院,市人民醫院按照規定的優惠比例為他們減免了醫藥費,減免最多的8237元,占住院費用總額的30%,減免最少的300元以上,占住院費用總額的15%。名叫張軍的腸瘺貧困患者,去年11月住院治療一次性減免費用3000元,今年初第二次住院復診治療時,得知減免比例比去年提高了,深有感觸地說:“醫療普惠優惠政策,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關注弱勢群體的真情實意。”
政府實行優惠政策減免弱勢群體的醫療費用,公立醫院積極貫徹落實,產生了一些以患者為中心的細微變化。過去醫生坐著而患者上下跑動,如今患者躺著醫生走動,需要住院治療的重癥患者由醫護人員接送,心電圖、B超、拍片等醫技檢查都在病房內進行,醫護人員真心實意為地為患者創造病情診斷、治療護理、生活照顧、心理安慰、情感支持、健康教育的人性化就醫康復環境。院長錢耀文認為,解決弱勢群體患者看病難、治病貴的問題,既是各級政府的當務之急,也是公立醫院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