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從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看張掖脫貧攻堅

近日,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36集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該劇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之后,與全國觀眾見面的首部脫貧攻堅題材劇目,也是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國家廣電總局推出的第一部脫貧攻堅題材重點劇目。作為“打頭陣”的脫貧攻堅題材劇,《一個都不能少》備受全國各路媒體、社會各界和廣大觀眾關注。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該劇以全新視角聚焦西部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現實進程,深度反映了西部地區特別是甘肅省推進精準扶貧,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和明顯成效。甘肅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張掖是甘肅“插花型”貧困地區之一。近年來,張掖市委、市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積極落實“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深入開展"3+1"沖刺清零行動,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工作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貧致貧長效機制,推動全市5個“插花型”貧困縣區65個貧困村5.0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張掖歷史上首次實現整體脫貧目標。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導演白永成在接受《新民晚報》采訪時說:“出發前,我們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結果到村里一看,生活條件和城市一樣好,想拍當年的‘窮’貌,幾乎找不到景”,這也充分證明了張掖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有力舉措和實際成效。隨著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的熱播,劇中頻頻出現的“速展小區”“葡萄酒莊”“生態移民”等熱詞不僅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之一,也為全國電視觀眾全景呈現了張掖精準脫貧的新圖景。
“速展小區”
劇中培黎縣扁度口鎮黨委決定把丹霞村為引進人才建設的“速展小區”,用來安置“貧困村”焉支村村民。“速展小區”原型來自于張掖市甘州區甘浚鎮的速展村,該村緊鄰七彩丹霞景區,是張掖“兩帶四區四線”鄉村振興示范建設的美麗鄉村之一。近年來,張掖市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兩帶四區四線”為重點,張民、張肅公路兩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初見成效,實施產業發展、生態修復、基礎設施等重點項目303項、完成投資110.24億元,建成了甘州區速展村特色街區、雙塔村特色民宿、普家莊村文化產業園、民樂縣現代絲路田園綜合體、肅南縣白銀喀爾喀蒙古族特色村寨等一批重點示范項目,引領帶動全市鄉村振興戰略由典型示范向整體推進、全域提升拓展。

◆甘浚鎮速展村鄉村振興示范建設項目
◆ 甘浚鎮速展村鄉村振興示范建設項目
“葡萄酒莊”
劇中年輕的焉支村村委會主任劉東橋希望打造葡萄酒莊,發展葡萄產業,帶領焉支村脫貧致富。這個“金點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張掖市發展有機葡萄產業的啟發。張掖地處北緯38度,與世界著名的葡萄酒產地法國的波爾多處于同一緯度,是葡萄產業發展的最佳區域。張掖市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大片戈壁荒灘,建設有機葡萄種植基地,大力發展葡萄釀酒和鮮食葡萄產業,積極拓寬群眾增收致富途徑,產業扶貧成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目前,張掖以玉米制種、綠色蔬菜、優質牧草、肉牛養殖為重點的“四個百萬”工程和以馬鈴薯、中藥材、食用菌、小雜糧、優質林果、花卉為重點的“六大區域特色產業”,已經成為廣大農民群眾持續增收的有力保障,全市正在傾力打造優質肉牛、綠色蔬菜兩個“百億級產業”體系。在全力發展壯大主導產業的同時,市上根據貧困村貧困戶實際,積極扶持貧困群眾發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五小產業”,大力推廣“扶貧車間”、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和共享農莊、田園綜合體等新模式新業態,幫助貧困村發展特色產業10萬畝,65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447萬元,5萬元以上的村占到60%,“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張掖大力發展葡萄產業

◆張掖大力發展葡萄產業
“生態移民”
《一個都不能少》圍繞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易地搬遷這一主線展開,將“生態移民”引入劇情,這也充分折射和印證了張掖市舉全市之力加大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的具體實踐。近年來,張掖市把整治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最直接最現實最重要最緊迫的政治任務,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按期完成了整治任務。去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張掖視察工作時,對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給予了“由亂到治、大見成效”的評價。2019年,張掖市被命名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在整治過程中,張掖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注重把保護生態環境和推進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深入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工程,積極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采取一戶確定一名護林員、一戶培訓一名實用技能人員、一戶扶持一項持續增收項目、一戶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的“四個一”措施,妥善搬遷安置保護區核心區群眾149戶484人、緩沖區群眾146戶436名農牧民,確保搬得出、有收入、能致富。同時,針對民樂縣祁連山淺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差、持續增收難、返貧風險大等問題,啟動實施生態宜居搬遷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把居住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近8萬余名群眾搬遷到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民樂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特色小鎮,依托園區內海升農業、濱河集團、蘭德花卉等大型企業,實現2萬余名有就業能力的搬遷群眾在園區穩定就業,目前已落實搬遷群眾1萬多戶、4萬余人。

◆臨澤縣倪家營鎮梨園新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

◆民樂縣著力實施生態宜居搬遷工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張掖市委、市政府正在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勇氣,久久為功善作善成的作風韌勁,帶領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徹底攻克“貧困的最后堡壘”,向歷史和人民交出一份全面小康的滿意答卷。
張掖日報融媒體特約通訊員 楊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