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洮水兩岸,岷山腳下,轟鳴的機器伴著施工車輛往來穿梭,火紅的焊花飛濺出發展的希望:岷縣清水電站一號機組提前并網發電,中國當歸城投入使用,岷縣宣傳文化中心建成,一筆筆濃墨重彩的畫卷展示出項目建設給岷縣帶來的生機。
有一組數字表明,2006年上半年,岷縣累計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694萬元,同比增長18.8%,占年計劃的44.7%,透過這組數字體現著岷縣各級黨委、政府對發展抓項目的理解和詮釋。
在“抓班子”和念“項目經”的聯結點上,提升干部隊伍的責任感、成就感
今年開春,岷縣主要領導的辦公桌上都擺著每月一期的《項目建設動態》,這成了岷縣大大小小項目建設進度的檢測表,也成了干部工作的成績單。
按照“立足農業辦工業,依托資源上項目”的發展思路,圍繞中藥材、洋芋、草畜三大支柱產業,提升壯大水電、礦產、旅游三大新興產業的思路。今年,岷縣確定責任制項目61項,其中縣級領導責任制項目30項,總投資13.43億元,并對61個重點建設項目實行了一套班子責任制。即每個項目有一名縣級領導掛靠、有一名部門領導負責、有一套專門班子落實、有一個具體實施方案、有一個詳細考核辦法的要求,對項目進行全程服務。
這就是被干部們認為具有“緊箍咒”作用的《岷縣重點項目責任制考核辦法》。
“在項目建設中要強化項目建設責任制,大項目班子抓,小項目專人抓,建立項目激勵、考核、獎懲機制,堅持把項目建設納入各級領導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年度考核主要內容,在全縣上下形成人人謀劃項目、建設項目的氛圍。”這是縣委書記位志榮逢會必講的“項目經”。
在項目建設中,哪個項目在建設中遇到了困難,哪里就會出現責任領導的身影,現場辦公成了到岷縣投資的外地老板的最大感慨。“我們只是打了一個電話,不到一天問題就全解決了。什么叫投資環境好,因為我們老板最想要的就是效率”,一個外地老板感慨萬千。
在“眼前利益”與“持續發展”的聯結點上,力促項目建設中的城鄉協調和社會服務功能
岷縣山大溝深,基礎建設成為岷縣發展的“軟肋”。
認識縣情,優先發展中藥材、洋芋、草畜三大支柱產業,岷縣做出了補“短腿”的戰略選擇。
步入岷縣平坦而寬闊的世紀大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矗立在洮河岸邊的中國當歸城。這座占地560畝,總投資2.4億元的中藥材市場,集交易、倉儲、開發于一體,已成為全縣藥農與外地商賈投資的樂土。
對于岷縣來說,中藥材、洋芋、草畜三大特色產業收入占農業總產值的9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4%來自這三大產業。全縣每年從這些特色產業中獲稅收1200萬元左右,占財政收入的近1/3。
夯實基礎以壯骨。岷縣在近年的項目發展中注重社會服務功能的建設,力求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正如縣長郭寬宇所說的“立足解決群眾生活中的六難,才能加快城鄉協調、科學發展”。
今年,全縣共推出城東百畝小區開發項目、電力大廈、交通大廈主樓及廣場、城區供水改擴建工程、城區集中供熱等城市基礎建設項目以及10所鄉鎮衛生院建設、20所寄宿制學校、縣廣播影視中心、縣醫院住院部大樓、以工代賑閭井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等增強社會服務功能的發展項目,已顯露生機。
岷縣通過人飲工程,還解困山區缺水農民近6萬人,使他們肩挑背馱找水喝的歷史一舉改寫。
在“項目瓶頸”和“創新思路”的聯結點上,創建民間資本投資上項目的“綠色通道”
一個小縣的發展,項目的多少,資金的多少,資源的貧富等因素都會制約縣域經濟的發展。
從縣情出發,岷縣縣委、縣政府創新機制聚項目,改變單一投資體制,積極盤活民間資本,始終將發展鄉鎮企業和非公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和促進全縣工業化進程的一項重要工作,為企業出謀劃策,使鄉鎮企業和非公經濟在全縣范圍“遍地開花”。
為了進一步引導、支持和推動全縣非公經濟發展,岷縣成立了“發展非公經濟協調領導小組”,督促幫助非公企業建立黨的基層組織,促進企業各項工作健康發展,對有品牌、前景好的非公企業進行重點扶持,杜絕對非公企業亂攤派、亂募捐、亂收費的現象發生,為非公經濟發展營造寬松環境。
目前,岷當生物公司鮮當歸日化產品今年繼續加快建設進度,投入資金200多萬元,著手訂購安裝設備,年底可望投入生產;岷海制藥公司紅三葉草提取異黃酮項目被省發改委列為資金扶持項目,已定購了生產線的主要設備,6臺“提取罐”、3臺“濃縮罐”和3臺“酒精回收罐”,累計投入資金480萬元;順興和中藥材公司GMP改造項目現已完成了可研報告編制及審批立項等前期工作;新建白土坡建材廠累計投入資金130萬元,建成了22門的輪窯,經試車成功,進入正常生產經營,效益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