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8月30日至9月1日
地點:甘肅省通渭縣
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這喜慶的日子里,記者帶您一同走進隴中紅色圣地——通渭。
通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總面積2912.97平方公里,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氣候屬隴中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區,年均氣溫7.7度,年降水量400mm左右,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但是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通渭卻獲得了諸多的殊榮:先后被國家有關部委授予“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田徑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中國紅豆草之鄉”等稱號。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后從這里經過,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等一大批開國元勛都曾在這里落腳。在這里,中共中央召開了著名的榜羅會議,毛澤東在文廟街小學首次朗誦了《七律-長征》詩,三軍將士在通渭南河灘舉行了盛況空前的文娛聯歡晚會;英勇的紅軍戰士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殊死戰斗,埋下許多英烈的忠骨;英雄的紅軍在這里來開了三軍大會師的序幕,吹響了北上抗日的前奏曲。
第一站:通渭縣城

通渭縣城新貌
(資料圖片,來自《紅軍長征在通渭》2006年8月版)

通渭縣城的文廟街小學,毛澤東就是在這里首次公開吟誦他的《七律·長征》詩(正中為《七律·長征》詩碑)

文廟街小學的孩子們
文廟街小學位于通渭縣城,始建于1905年,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的百年老校。1935年9月29日,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共中央領導隨軍進駐通渭縣城。當晚,毛澤東在文廟街小學接見一縱隊一大隊先鋒連全體指戰員時,首次激情滿懷地公開吟誦了他著名的《七律·長征》詩,鼓舞紅軍踏上了長征的最后一站——會寧。
為了弘揚長征精神,紀念毛澤東《七律·長征》詩發表65周年,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設計,上海電視臺與通渭縣人民政府攜手共建的《七律·長征》詩碑于2000年9月29日在文廟街小學正式落成。2001年3月,學校被定西地區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地級國防教育基地”。

1935年9月30日晚,在通渭縣城南河灘(現在是通渭縣南園運動場),紅軍組織了盛大的文藝晚會和大會餐。
第二站:通渭縣義崗川鎮
義崗川鎮位于通渭縣最北部,距離縣城37公里。1936年10月,以賀龍、肖克為正副總指揮,任弼時、關向應為正副政委、李達為參謀長的“紅二方面軍”之一路總指揮部、二軍、三十二軍長征途經義崗鎮,在董家堡子遭到通渭縣保安大隊和董本齋民團的阻攔,甘肅東路交通司令馬錫武遣王富德騎兵旅尾追,國民黨甘肅政府和王鈞之飛機部隊給董本齋空投子彈兩次,四千余發,同時派三架飛機向紅軍狂轟濫炸。紅軍發炮還擊,組織攻打碉堡,23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史稱義崗川戰斗。
1957年9月1日,原義崗區人民政府修建了紅軍烈士陵園。1998年8月,烈士陵園得到重建。

如今的義崗川鎮

義崗川鎮四巖山烈士陵,23名紅軍戰士埋忠骨

四巖山烈士陵后面的“彈孔墻”,時隔70年,上面的彈孔清晰可見。

董本齋民團碉堡遺址,“義崗川戰斗”就發生在這里。

董本齋家族遺留的房屋(當時董姓在當地是大戶人家,圖中有標語的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