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渭源縣農村人畜飲水、困難群眾集中安置點、農村鄉鎮衛生院、學校危房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相繼完工發揮效益,與此同時16條農村公路通達工程打通了山區群眾的“致富路”。渭源縣委、縣政府從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出發,千方百計為群眾解決上學、就業、就醫、住房等現實問題,真心實意為群眾改善交通、衛生、居住等人居環境,著力破解農民群眾上學難、看病難、吃水難、出行難等突出矛盾和困難,受到廣大群眾的贊譽。
鄉村公路四通八達。鄉村交通狀況,影響著生產資料的調進和農副產品的售出。要想富,先修路。渭源縣把加快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來抓,近年來先后爭取實施了羅蓮公路、西五公路、沈海公路、臨渭公路、路河公路等通鄉油路改建項目。今年,該縣共建成通鄉油路74公里,改造通村公路317公里。全縣公路交通網基本形成,新建、改建各類公路總里程超過900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公路建設正逐步向山區、村社延伸。
飲水沼氣造福農戶。農村人畜飲水安全,關系著群眾的日常生產與生活。近年來,渭源縣通過國家投資、地方配套和群眾自籌方式,加大農村人飲解困工程建設力度,總投資8058萬元的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引水樞紐、凈水廠、主管道等主體工程已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建成人畜飲水工程3500多處,全縣近18萬人的飲水困難已得到基本解決。
農村沼氣池建設,深受群眾歡迎,會帶動群眾生活方式的變革。說起沼氣池,路園鎮大路村的王琪掐著指頭算起了賬,一個沼氣池每年節省燃料、農藥化肥、電費開支900元以上,減少勞動時間近90天,增加種植、養殖業收入4000元以上,沼氣池成了家中的“聚寶池”了!“一池三改”項目的實施為渭源群眾帶來的福氣多多。今年,該縣在14個鄉鎮的28個行政村建設“一池三改”農村沼氣2300戶,全縣沼氣池累計達到8000戶,占到全縣農戶總數的一成多。
上學就醫方便群眾。新學年伊始,蓮峰鎮團結村水泉小學的孩子們不僅全部免除了學雜費,更讓全體師生高興的是搬進了嶄新的新校舍,是縣上實施的中小學危房改建項目為山區的孩子們帶來了福音。今年,該縣實施2006—2008年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等項目,投資2391萬元新建改造校舍2.4萬平方米,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為解決群眾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渭源縣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城鄉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今年,渭源縣對縣醫院和中醫院進行整體搬遷,同時,全縣鄉鎮衛生院改造基本完成,已建成衛生院覆蓋全縣所有村社群眾,最遠山區群眾1小時便能趕到鄰近衛生院。在此基礎上,縣上還提高了新農合報銷補償標準,增加慢性病門診補助和新生兒的住院報銷,全縣參合率達到了88.31%。
低保對象牽動人心。時至年關,全縣850戶城市困難居民高興地領到了住房租賃補貼。為切實解決城鄉困難群眾住房困難問題,渭源縣計劃用5年時間建設廉租住房400套。同時,在全縣困難群眾相對集中的五竹鎮黑鷹溝等3個村建成困難群眾集中安置點,共完成危房改建300戶。
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直接體現著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懷。渭源縣養老、醫療等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生育保險正式啟動,全縣城鄉低保對象100%實現了應保盡保,同時還為280名現任村干部、348名離任村干部辦理了養老保險。
精神食糧健康文明。今年該縣投資72萬元,先后在16個鄉鎮政府所在地村和兩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完成了場地平整和體育器材安裝。目前,新爭取到的12個村級體育場建設項目正在加緊組織實施中。縣上先后在蓮峰團結村、會川西關村建成了兩個農家書屋,并爭取到北寨、大安等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50個農家書屋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