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川村“雙聯”帶來新變化
本報記者王 雨 通訊員王繼紅
夏日的通渭縣馬營鎮華川村,被黑地膜包裹的一層層新修梯田里,馬鈴薯吐著嫩綠的新芽;一輛輛農用車穿梭在田間平整的農路上;大山腳下,綠樹掩映著一座座新建的標準化養殖圈舍,新引進的牛羊活蹦亂跳……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以來,華川村的美好未來如一幅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一)
華川村是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聯系點。今年3月16日,劉偉平來到這里,下地頭、入農戶,噓寒問暖拉家常,開展調查研究,與村民共商發展大計。
“雙聯”行動的春風春雨,很快潤澤了這個邊遠的山村,這里正在發生著喜人的變化。
臨近午飯時分,徐鋪社的徐進賢老人和往常一樣,開始準時給牛喂草了,但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要多加一筐飼草——前幾天,經村上的養殖協會牽線,他又引進了兩頭小牛犢。
“我們祖祖輩輩一直養的是土種牛,只是為了耕地,一般很少出售。”他告訴記者,今年,省長來到村里,說單靠種植,不搞養殖,很難增收,既搞種植又搞養殖,增收就多一個“門路”。省長的話讓大家備受鼓舞,但是養什么品種?當時自己心里還真的沒有底。
徐進賢一家5口人,兒子和兒媳在離村子不遠的引洮工程工地上打工,他在家料理家務。上個月,村里成立了養牛協會,他也成了第一批入會的會員。“后來,會長說要幫助我們從隴西的大公司引進良種牛,還要給農戶協調婦女小額貸款。” 徐進賢說。
“當時擔心不會飼養,把政府給我們貼息的婦女小額貸款全賠進去呢!” 徐進賢一邊用手撥弄著飼草,一邊打量著牛犢的毛色說,“沒想到的是,牛犢引來的當天下午,協會就把技術人員領到我家,手把手地教我飼養的技術。”
在“雙聯”行動中,省長劉偉平經過實地考察,與鎮上、村上溝通后,把發展養殖業確定為今年主要幫扶項目之一。通過多方協調、牽線搭橋,甘肅中天生物科技集團主動和華川村牽手合作,由中天集團提供良種、技術、信息,采取售母收犢(羔)的方式,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贏。
村黨支部書記張元珍說,中天集團和華川村養殖協會的合作,最大的贏家肯定是養殖戶。目前,協會已經發展會員90人,新發展養殖戶55戶,協調到婦女小額貸款150萬元,引進良種牛86頭、羊100只。
(二)
“什么茬種馬鈴薯最好?”
“上一年種過小麥、玉米和豆子的地種馬鈴薯都很好,胡麻茬、油菜茬、根莖類的就一般了。光有好茬,沒有良種和良法也不行。”
在今年馬鈴薯播種的關鍵時節,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王一航研究員兩次來到華川村,給村民授技術、教良方。
“以前看見人家啥時候種,自己就啥時候種,也不拌種,馬鈴薯生長的過程中有了疫病,我們不認識,也就不管了。”村民王成武說,“聽了專家的講解,我才知道以前產量低的原因了。”
王成武種了十幾年的馬鈴薯,但由于種植的品種老化,缺乏技術,收成不好。如今學到了技術,王成武有了信心。今年,他一口氣種植了6畝黑地膜馬鈴薯。“畝產增加1000斤不成問題。”他憧憬著今年的好收成。
華川村土壤、氣候等條件非常適合馬鈴薯的種植。在“雙聯”行動中,村上成立了馬鈴薯協會,并和定西愛蘭薯業公司、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聯姻”,調進隴薯3號良種125噸,運用膜際壟作深播技術和雙壟側播技術,發展馬鈴薯良種繁育示范田1000畝。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的專家將在馬鈴薯生長的全過程負責技術服務。
馬營鎮黨委書記徐斌科說,通過協會和龍頭企業、協會和科研院所的牽手合作,不僅解決了農民在生產中的實際困難,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的發展模式,激發了他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對于提高農民的收入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
這段時間,華川村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為眼前的變化而興奮,但最高興的是華川村的孩子們。
5月12日,隔阻著他們上學路的那條深溝間,新建的高填土涵竣工了,從此,他們告別了深溝里的羊腸小道。
“現在我們過這條溝要不了一分鐘,下雨的時候也很好走,上學真方便了。”華川小學六年級學生馬曉慧背著書包,和村里的孩子們一起在新落成的土涵上歡快地蹦跳著,她說,“每天放學后,都要學騎一會兒自行車,過幾天技術好了,上學就騎自行車。”
華川村共有92戶人家,以前村子中間的一條深溝將11戶人家隔在了對岸。平日里,雖說過溝的路況不好,但勉強能走,可是一到雨天,就很難出行,村民們為此吃了不少苦頭。
“遇上雨天,孩子要么去不了學校,在家里一待就是兩三天,要么從學校回不了家,在對面的親戚家住兩三天,太不方便了。”說起現在的情況,村民馬國清的臉上露出了微笑,“我們再不用操心孩子上學了。”
華川村地處牛營大山山麓,這里山大溝深,坡耕地面積大,交通落后。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啟動后,聯系華川村的干部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和村民共同商討,決定把基礎條件的改善作為幫扶工作的一個重點來抓。目前,已新修梯田2000畝,全村徹底實現了梯田化;新修通社道路12.9公里、農路23公里,栽植行道樹5000株;通過“一事一議”,借助財政獎補資金,發動群眾投資投勞,新建高填土涵3座,解決了華川、后灣、短川3個社112戶人家的出行難問題;完成荒山造林1100畝。
“家里的16畝土地全部修平了,每一塊地都通了路,農機具也有用武之地了。”村民馬忠陽10天前購置了新三輪車,當天,他用了不到兩個小時的工夫,就把過去十幾天才能送完的肥料送到地里了。基礎條件的改善,引發了村民們生產方式的悄然變化。這幾個月,全村新購進農用車18輛、各種農機具28臺。
在“雙聯”行動中,華川村還積極探索加強村級管理的思路和模式,積極推行了“六個全覆蓋”,即優勢產業助農增收全覆蓋、經合組織服務帶動全覆蓋、村莊庭院美麗整潔全覆蓋、基層民主公開全覆蓋、信訪維穩工作全覆蓋、基層組織建設全覆蓋。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和風,吹醒了這方土地。群山環抱的華川村將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向全面小康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