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勞務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各地通過勞務輸轉,不僅有效地帶動和促進了社會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在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減輕城鄉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前三個季度,全省共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384.76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上升21%。
其中,有組織的勞務輸轉122.47萬人次,組織輸出率達到32%;創勞務收入82.44億元,完成年計劃70億元的118%。
目前,我省勞務輸轉工作已初步形成了一個上下聯動、千帆競發的良好開端;隴原大地,處處呈現出勞務經濟的勃勃生機。
勞務組織管理日趨完善在加強和充實市、縣兩級勞務工作管理機構的同時,今年,我省又在鄉鎮一級建立了由主管鄉鎮長負責的勞務工作站,并在各村確定了勞務工作信息聯絡員,從而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服務、管理工作機制。同時,覆蓋全省、連通省內外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信息采集發布網絡也已全面建立,為獲得穩定可靠的信息來源和擴大有組織勞務輸出規模,提供了重要保證。目前,全省有100個市州、縣區設立了勞務工作辦公室,有1300多個鄉鎮設立了勞務工作服務站,此外,還有遍布全國的6243個勞務輸出基地。
圍繞組織管理體系的建立,我省還在多年的勞務實踐中形成了“四個結合”的勞務經濟發展思路,即堅持向大中城市轉移與向小城鎮轉移相結合,離土轉移與兼業轉移相結合,就地轉移與異地轉移相結合,向國內轉移與向國外轉移相結合。
有組織勞務輸轉規模不斷擴大針對農民盲目外出可能導致的維權困難等問題,最近幾年,我省大力推進有組織的勞務輸轉工作,各地通過政府部門、龍頭企業、中介機構等,組織輸出農村勞務人員的比例逐年增大,因此而建立的勞務基地已經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與此同時,省上也通過各類經貿洽談會及跨省協作組織,千方百計開展有組織勞務輸轉工作。
華北勞務協作區,是1994年成立的以京津勞動力市場為中心的跨省區勞務協作組織。我省作為成員單位,通過區域合作,勞務輸出人數已發展到6萬多人,建立勞務基地100多個,合作單位涉及鐵路、電信、熱力燃氣、電子、機械、食品等行業。今年年會期間,省勞動保障廳同時舉辦了京隴勞務供需對接會,來自全國26個省市區的勞動保障部門和企業代表,與我省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廣泛的交流、洽談和勞務對接,共獲取就業崗位信息5萬多個,簽訂用工協議2.32萬人。
此外,我省還通過加大與周邊省區勞務合作的力度,積極擴大勞務輸轉戰果。如我省已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了季節性勞務輸轉關系。僅此一項,每年可在新疆棉花成熟季節,向新疆輸轉拾花工6萬余人。
開拓國外市場,開展境外就業是我省勞務經濟的一個新亮點,目前,我省已成立“隴原境外就業中心”,今年1月至6月,共向境外輸轉勞力71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654人。
勞務技能培訓方興未艾我省農村勞動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約占80%,除此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和半文盲,而且,農村富余勞動力普遍缺手藝、短技術,不具備闖市場、創收入的硬本事。針對這一實際情況,2004年,省政府批轉了《甘肅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2004年-2007年農民工培訓規劃》,并結合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給予了相應的資金扶持,目前,一個有針對性的勞務人員培訓方案已經確立。
與此同時,各市、州按照“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思路,也在積極籌措資金,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能培訓,以適應用工單位的基本需求。一些地方還以此為契機,實施打造勞務品牌計劃。如天水市對傳統的勞務工種,以服務類名義申請商標注冊,如“女媧家政大嫂”、“羲皇故里建筑工”等作為勞務品牌名稱,已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了商標注冊。
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則在沒有專項培訓經費的情況下,通過單位自籌、個人出資、用工單位幫助等手段,依托勞動部門建立了培訓基地和一些職業學校、技工學校,開辦了各類培訓學習班,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基本素質、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術等方面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