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關鍵詞,有許多新的提法值得引起我們關注。站在新的起點上審視這些新提法,可以預見,未來五年甘肅將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譜寫新的篇章。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綱要》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解決‘三農’問題”這一表述,格外引人注目。有關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呼應新時期發展戰略轉變的、統領全局的新提法,也是執政理念的一個新飛躍。
這一提法的出臺,有其深刻的背景。
以前,一談起發展,我們首先強調的是工業化、城市化,在農村發展方面,相對來說更加注重農業生產,對農村社會事業和農民的精神生活關注不夠。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城鄉差距越拉越大,由于社會失衡導致的種種矛盾也日益凸顯。鑒于此,中央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方針,作出了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總目標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這一決策的科學性體現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重,更加注重城鄉協調,更加注重經濟與社會發展同步推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省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條件。“十五”以來,甘肅牢牢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進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使“三農”這個全省最大的難點問題變成了全部工作中的最大亮點。在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特色產業初具規模,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廣大農民盼發展、盼富裕、盼文明的愿望十分強烈。但是不可否認,我省農民還不富裕,和全國相比,農村發展差距還比較明顯。科學判斷省情,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十一五”時期全省經濟發展的關鍵任務,正當其時,也十分必要。
為了實現二十字目標任務,《綱要》提出了七項具體措施: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村脫貧致富和小康建設;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這些措施已經被實踐證明,完全符合我省實際。只要我們按照既定方針,扎扎實實抓落實,一張藍圖繪到底,建設新農村的目標任務一定能夠實現。
關鍵詞:統籌區域發展《綱要》提出,按照西部大開發建設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和我省“一肩挑兩頭、一帶促兩翼”區域發展格局的要求,以中心城市發展和產業聚集帶動為突破口,推進城鎮體系建設,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整合,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分析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的特征,不難看出,我省經濟發展的增長主要靠城市帶動。但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目前我省城鎮化率和全國相比,還差13個百分點。因此,選擇以中心城市發展和產業聚集帶動為突破口,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可以說抓住了我省實現更快更好發展的關鍵。
國家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提出要建設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這為我省加快城鎮化進程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適時提出了“一肩挑兩頭、一帶促兩翼”區域發展格局的發展思路,旨在形成以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為基礎,以蘭州為中心,以天水、酒泉和嘉峪關為兩翼,其他市州為組團,輻射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新格局。這一決策充分顯示了省委、省政府的戰略眼光。
就我省來說,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難點在于,扶貧攻堅任務還十分繁重。
目前,我省還有169.3萬絕對貧困人口和442.4萬低收入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23.4%、鄉村人口的31.7%,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南部地區。因此,“十一五”時期,必須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這些地區發展。只有這些地區明顯改變落后面貌,實現長期持續發展,統籌區域發展才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
統籌區域發展,就要突出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打破行政區劃限制,發展各具特色、相互配合、利益共享的經濟協作區。因此,《綱要》提出,隴中、河西、隴東南及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創新發展思路,優勢地區率先發展,落后地區加快發展,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綱要》為此還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各地的主攻方向,可謂措施具體,目標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