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韻》火了,首屆文博會、駐港部隊深圳基地、大亞灣核電站……處處流動著“敦煌韻”。之后,又在廣東麗江歌劇院連演8個月158場。股東們也拿到紅利了,2004年底,第一次分紅,半年的紅利就達到7.2%。
嘗到股份制甜頭的省歌劇院趁熱打鐵,決定排《流金歲月》第三部。《流金歲月》是一部針對中老年觀眾的懷舊晚會,因為形式新穎、主題鮮明,前兩部演下來,已成為歌劇院的一個品牌。
2005年,院里采用入股形式開始創排第三部,這一次,院里一分錢沒拿,5天里集到5萬元。有些職工因為動手慢了點,沒集上資還有些懊惱。
20多天演下來,這臺晚會純盈利17萬元,一個漂亮的“短、平、快”!
幾個回合搏殺下來,省歌劇院在闖市場方面摸索出若干別出心裁的套路。省內的活動節慶、企業的開張慶典,他們全都了如指掌,且有專門的班子先調研再策劃,到了時間,拿著早準備好的策劃書上門一談,成了。
創排過《向陽川》、《咫尺天涯》、《紅雪》的歌劇院,并不滿足于這種“小打小鬧”。要有自己的精品,這是毫不含糊的目標。遇到適合歌劇表現的好選題,歌劇院絕不會錯過。經過專家論證,省歌劇院已選定《在那遙遠的地方》作為精品戰略的突破口。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彭德明哼著王洛賓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很有把握地說:“特適合歌劇。”四點新變化簡陋的辦公條件改善了。辦公樓、排練廳、音樂廳、職工食堂、單身公寓整修一新。渙散的人心聚攏了。看院里有了希望,外出找生計的人紛紛回來了,已當了老板的郭誠撇下生意跑回來,“我雖然有點錢,但不想丟本行。”只見他一天開著自家的車為院里辦事,還樂呵呵地說:“無所謂。”干事創業的環境成氣候了。人心齊了,氛圍好了,就是這樣一批人,不但在演出市場上揮灑自如、新招不斷,遇到大型公益演出,同樣不遺余力。從大型晚會《頌歌獻給黨》、《人民的兒子》,到主題晚會《我們共產黨人》、《先鋒頌歌》,部部叫好又叫座。
搞藝術的人喜歡樂呵,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放松管理。去年,《敦煌韻》在廣東連演100多場,演員們口袋鼓了。口袋一鼓,有些年輕演員就沒心練功了。院里發現苗頭不對,及時為35歲以下的職工開了一個月的學習班,力勸年輕人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
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成長起來了。通過送出去培養、請進來講學等方式,省歌劇院積蓄了一批專業藝術人才,并先后引進了楊春、孫中偉、倪麗萍等一批優秀演員;從天水招來的那班跳舞的孩子們也已挑起了敦煌古樂團和舞蹈隊的大梁。
說到歌劇院的改革初衷,彭德明說過一句話:“與其別人推你走,不如自己跑起來。”如此這般一通忙活,連續4年,該院的演出場次、觀眾人數、演出收入均名列全省文藝團體前茅。彭德明嘿嘿笑了:“就圖個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