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唱新翻楊柳枝
———省歌劇院改革創新紀實
財務賬面上只有160元錢,職工長期發放60%工資,一年的演出場次不過七八十場。這是甘肅省歌劇院2000年時的“家底”。
“窮就得想辦法。”院長彭德明感慨。
過了五年,省歌劇院的家底變厚實了:去年一年演出303場,僅演出收入就超過200萬元,職工甚至可以拿到120%的工資了!喊過窮的彭德明還喜滋滋地從北京捧回了“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的金字牌匾。今年2月24日,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又對其作出表彰決定,并獎勵人民幣10萬元。
五年間,一個面臨絕境的藝術院團想了什么招兒,引來如此巨大的變化?
一場翻身仗 看著簡陋的辦公設施、看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員工、看著溫吞水一樣的演出市場,彭德明撓破了頭:“這樣下去可不行,我們得吃飯呀。”幾個院領導一合計:開辟市場。
開辟市場,就得有好戲。但160元錢無論如何是排不出一部作品的,錢從哪里來?找企業、拉贊助,能借的都借了、能湊的都湊了,總算有了五六萬塊錢,歌劇院覺得能干點事了。
也許沒有人記得2000年10月那場名為《黃河之戀》的晚會了,但省歌劇院的每個人都清楚地記得那臺將交響樂與大合唱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晚會。院里幾乎每個人都參與了,他們用歌聲呼喚著明天。
那場晚會讓歌劇院淘到了第一桶金———20多萬元,多年拿著60%工資的職工第一次拿到了全額工資。
“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彭德明心里有點底了。
兩件改革事 好作品能救活一個院團,好作品得有能人來策劃。怎么把能人推到臺前?怎么把群眾真正信任的干部選出來?
人事制度改革被提上日程。
2000年11月,歌劇院20多名中層干部全部被解聘。此后,民意測驗、全院投票、中層干部競聘上崗。歌劇院成了甘肅省文化系統第一家推出競聘舉措的藝術院團。
一批滿懷激情、胸有成竹的中層干部通過競聘走馬上任了,他們和院里簽下了軍令狀。兩年內完不成目標責任,在下一輪競聘中將被“淘汰出局”。
2002年,與之配套的“622”分配制度出籠。根據這項新制度,考勤工資占每個職工工資的60%;業務集訓和學習工資占20%;演出工資占20%。
在“622”分配制度的基礎上,歌劇院又將原來只要演出就拿同樣補貼的方式,改為根據擔任角色和工作量的不同分檔次拿補貼。這樣算來,只要出滿勤、堅持排練、多演出,再加上演出補貼,一些職工能拿到工資的120%。
大鍋飯打破了,人們的工作熱情節節升高。
2002年,工資改革第一年,一線演出人員演出補貼收入最高達到5000元。
2004年,一線演出人員平均演出收入超過5000元,最高達到8000元。
兩項改革措施推行后,全院上下精神為之一振。
三個品牌戲2004年,經過市場調研,省歌劇院決定推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作品《敦煌韻》。院里能籌措到60萬元,可30萬元的缺口怎么辦?難腸壞了的院領導又開始想辦法,這回想出來的辦法又讓他們創了個全省業內第一。
甘肅文藝屆第一次針對劇目創作進行的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制改革措施出臺了。
入股集資,將來按比例分紅?把口袋里的錢投進一部前景不確定的戲里,職工們的心里有些疑惑。彭德明看到幾次動員效果都不理想,急了。一邊號召共產黨員、領導帶頭集資;一邊在全院大會上公開承諾:拿自家房子做抵押,如果戲收不回本兒,他賣房子還大家伙兒的錢。
話一出口,一百來號人不由動容。院長家都不要了,我們還猶豫什么?
不到一周,30萬元全部到位。
《敦煌韻》在蘭州亮過相后,決定先去沿海市場探探深淺。
2004年11月20日晚,深圳會堂里靜悄悄的,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得到。演出結束了,這種寂靜仍然保持了好幾秒。就在演員們快要絕望的當兒,掌聲四起、響徹南國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