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甘肅警方在甘南天祝縣大灣口的密林中,發現了121個疑似“猴頭”的骷髏頭。4月5日,公安部特邀法醫專家陳世賢對顱骨進行檢驗,最終確認121個骷髏全部為人頭骨。
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有犯罪集團以頭蓋骨制作工藝品,謀取暴利。這種說法與公安廳的內部推測頗為一致。據報道,公安部門已初步推定,這些殘缺的骷髏可能是制造頭骨工藝品所扔的棄物。
有網友日前在某網站看到類似工藝品出售,市場標價1200元人民幣。更有網友發表評論,這種制作精良的工藝品在國外,價格還要翻幾倍。
用人骨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在各國藝術史上并非絕無僅有。比如,我國布達拉宮就珍藏著兩幅巨型唐卡(卷軸佛畫),畫面上便有人骨圖案。第二幅唐卡《作明佛母像》以十分細膩的繪畫手法,描繪出了憤怒狀態下佛母神奇的表情和形體特征。畫面上佛母怒發沖冠,頭戴人頭骨飾,脖子上掛人骨念珠,四首三眼,兩手持蓮花,兩手拉弓作射箭姿勢。
一萬具尸體搭成的人骨教堂
提到人骨藝術,最知名的是捷克的人骨教堂。這座教堂位于捷克中部的庫特納霍拉。今日,它是個只有2萬人口的小城鎮,歷史留給它的,只有兩座風格截然不同的教堂,人骨教堂便是其中的一座。
教堂前身為修道院,早在十三四世紀時,一名曾到耶路撒冷朝圣的修道院院長把帶回來的泥土撒在地上,自此,名門望族都以身后能葬于此為榮。
14世紀的一場黑死病和15世紀的戰爭,令這塊3500平方米的空地上,竟出現了3萬多個墳墓!16世紀時有教士開始把骸骨搬進教堂,并堆成金字塔狀,由于骸骨實在太多,后來有人索性把骨頭充當裝飾素材,造就了人骨教堂的誕生。教堂里的天花板、墻壁上盡是人骨串成的裝飾品。據統計,這些飾品大約用掉一萬具尸體。
神學家表示,天主教視死亡為神圣的事,死后將尸身獻給上帝,象征無上的贊美,所以“人骨裝飾品”不值得大驚小怪。這座教堂平常并不對外開放,只在每年11月20日(相當于中國的鬼節),才讓一般民眾入內祈福。
令人嘆為觀止的人骨吊燈
人骨教堂很小,兩三分鐘已可走完。但那別出心裁的人骨藝術,卻不由得讓人駐足細賞。只見4萬副經過消毒和篩選的骨頭,大小相同,被細致地用來砌成燭臺、祭壇、圣杯、門楣、拱門、吊飾甚至十字架,既“環保”又另類。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教堂正中央那盞由人體各部分的骨骼造成的“人骨吊燈”——以腿骨組成主架,下顎骨串成掛簾,主架又分成8個腿骨燈架,撐著一塊塊排成圓形的盆骨,上面又各自端著一顆充當燭臺的頭顱,外形獨特,又彷佛附著死者的靈魂,邪惡詭異中帶著點華麗。
是藝術還是嘩眾取寵
人骨藝術的爭論幾乎和人骨藝術的歷史一樣悠久。
一方的觀點是,人骨藝術也是藝術,而藝術尤其需要講求包容。盡管這種藝術讓人看了也許不舒服,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而且這種藝術大多以“文物”的形式存在,應該給它容留一定的空間。
但更多人認為,像人骨教堂之類的人骨藝術是歷史的產物,現在人們去參觀,可以理解,但現代人仍拿人骨做文章,便值得商榷。
研究者認為,現代人繼續創作這類怪誕的藝術品,顯得不人道,讓普通人難以接受。這樣的作品會對一些人的心理產生負面效應,比如破壞人類本身對待生命的尊崇和敬畏。
而有些所謂的“人骨藝術”根本就是對人類遺骨的不尊重,是嘩眾取寵,與藝術毫不搭界,讓人看了只會惡心或恐懼,嚴重的可能會損害到參觀者的心理健康。對于這樣的“藝術展覽”,不展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