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當紅色旅游的股股熱浪還在刺激著人們的消費神經時,鄉村游已成了2006年旅游界開始喊的最熱的一個話題。 2006年1月1日,由國家旅游局組織的“中國鄉村游”主題活動在河北省正式啟動,主題口號是“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標志著“鄉村游”旅游年正式拉開了序幕。“鄉村游”真能撥動旅游產業這個大轉盤嗎?在不乏質疑的背后,我們又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景象呢?

“農家樂”讓誰最樂?
十年前的永靖縣太極鎮還是個窮字當頭、默默無聞的小鎮,十年后的今天,這里農民的收入已經翻了好幾番,變化就來自于“農家樂”的出現。一位姓孔的農民告訴記者,最初看到別人搞“農家樂”,心里還沒有底,直到許多人因此而致富,才覺得機不可失。前年他將自家的兩畝地改成“農家樂”,當年的收入就有2萬元之多。
在與記者的攀談中,興奮與期望交織的心情使他顯得特別健談,一個個從未奢望的夢想也在這個農家漢子的心中漸漸清晰起來:這個還未出過遠門的地道農民,已經籌劃著到全國一些名勝景區一飽眼福,蓋一院漂亮的房子,買一輛小面包車……讓自己的生活和城里人一樣體面和風光。其實,在他們村子里,他還不算是很富有的,充其量只是中下水平。如今的太極鎮和太極島已是遠近聞名,游人絡繹不絕。
永靖縣太極鎮因旅游而興的發展范例也許僅僅是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小小縮影,但這個縮影卻讓我們看到了破解“三農”問題的一種思路,看到了新農村建設的新契機、新感受。
位于甘肅省東南部的成縣,是個山水秀美的小縣,這里有三江一河,氣候溫和,為南北過度性溫暖帶半濕潤氣候,山川地貌既具北國雄奇,又兼南國碧秀,歷史上即有“隴右江南”、“隴南糧倉”之美稱。一直以工業作為強大支撐的成縣,近年來卻在旅游上大做文章,喊出了“旅游強縣”的口號。
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全縣已接待海內外游客23.2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100余萬元。成縣的“農家樂”特色旅游服務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在縣城及周邊地區,大大小小的“農家樂”多達數十家,而且許多都擁有“星級”稱號。據縣旅游局的初步統計,至今年初,短短的兩年多時間,僅農家樂就接待海內外游客17萬余人次,創旅游收入高達600多萬元,成為成縣培育特色旅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縣旅游局負責人對記者說,“農家樂”特色旅游的蓬勃發展,不僅有力地喚醒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旅游開發意識、服務意識和發展意識,而且進一步推動了縣域經濟整體發展,提高了農戶的經濟收入,改變了農村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進而將都市文化生活和農村風情相結合,有效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發展環境。
有專家這樣評說,“農家樂”是“鄉村游”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一種客觀載體。它不僅讓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都市人感受到田園風光、民俗風情,同時也讓城鄉之間的文化差異、觀念感受得到消弭和互補,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共同進步和和諧發展。而國家旅游局的負責人在“2006中國鄉村游”啟動儀式上的一番講話也許更能消除一些人的心中疑慮:“要發揮旅游在拓寬農民創收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提升農村文明程度等方面的作用,以旅助農,城鄉互動。”
“鄉村游”該游什么?
“吃農家飯,睡農家炕,看農家景。”這是一些人對“農家樂”的所謂形象的描述,還有人用“農莊一天游,打了一天牌”來戲稱游完之后的枯燥與無味。我們不能苛求某些游客的挑剔和所謂的品位,但也不能就此否定“農家樂”在整個旅游市場上帶來的影響。
每到周末,身心疲憊的馬先生總會開著自己半新不舊的私家車到周邊的“農家樂”放松一下自己,有時自己和家人去,有時和三五個朋友去,怡然自得。談起感受,他這樣對記者說,全國一些有名的名勝風景幾乎都去了,二次重游已經少了那種向往中的新鮮和好奇,而且花費也不少,遍布城市周邊的“鄉村游”恰好彌補了他調整生活的空間。
這也許就是“鄉村游”真正的市場魅力所在。“鄉村游”該游什么?“游一份心境,游一番感受,游一種生活。”馬先生這樣道出他對“農家樂”和“鄉村游”的切身體驗。
談到“中國鄉村游”的前景與作用,甘肅省旅游局局長鄧志濤充滿了樂觀和信心。他說,鄉村旅游以其參與形式的多樣性、參與主題的廣泛性、旅游效益的綜合性,以及能夠極大地豐富旅游產品品種和旅游活動內容,促進城鄉文化交流而受到普遍歡迎,其積極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全省旅游要與“中國鄉村游”主題相銜接,充分展示我省的“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將“旅游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目的之一,真正促進農業旅游、農村旅游和農民旅游的發展。在他眼中,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多姿多彩的山水風光,韻味獨特的民族風情,彪炳史冊的紅色革命歷史遺跡以及在經濟建設和現代科技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都為甘肅旅游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鄉村游”的興起,無疑加熱了旅游產業崛起的溫度,也開辟出了旅游多元化發展的一條路子。
“鄉村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時也是客源地。”西北師范大學的鄭本法教授對此談道,“事實上旅游大部分就是鄉村游,尤其鳴沙山、官鵝溝、冶力關、貴清山、景泰石林、陽壩等,本身就在農村,如果片面地理解鄉村游,會讓旅游在一些人的心中變味。”“而且,旅游也可認為是一種活勞動,既賺錢,又享受,而資源卻安然不動,同時還可以扶貧,就地生財,‘走旅游的路,打旅游的牌,做旅游的文章,發旅游的財’已經成為許多地方實施旅游戰略的重要選擇。”

差距在哪里?
2006年4月20日,也許是甘肅旅游業迎來春天的一個重要拐點:第一次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召開了全省旅游發展會議,并出臺了我省《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規劃和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內旅游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和任務,力爭在2010年旅游收入實現110億元。在這個意義非同尋常的會上,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韓忠信在總結成績時講道,“‘十五期間’,我省旅游從業人員和旅游總收入成倍增長,發展速度遠遠高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成為全省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之一,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并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加快旅游產業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充分認識旅游產業在我省發展中的特殊重要性,把旅游產業作為我省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