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綜述
本報記者張鶴
充滿活力的經濟力量
上個世紀70年代初,蔡福進從浙江來到酒泉,靠修理眼鏡謀生。30年過去了,蔡福進已經成為酒泉市數一數二的民營企業家。他的眼鏡修理攤已發展為一家綜合商貿公司。
在我省,和蔡福進有著相似經歷的民營企業還有很多。正是在這個時期,我省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支撐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生力軍”。統計數字顯示,非公經濟每年對我省
GDP的貢獻率達33%以上,非公經濟作為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已是不爭的事實。
科技是把“金鑰匙”資金匱乏,市場競爭乏力,是制約幾乎所有非公有制企業的“通病”。在吃過無數苦頭之后,許多聰明的企業主把眼光瞄向了高科技。
天水長城科技公司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典型的非公科技企業。高科技的概念在這個公司的成長歷程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上世紀90年代初,兩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用東拼西湊的1萬元錢,“下!
創辦了天水長城科技公司。憑借自己擁有的高科技“知識資本”,他們很快開發出了具有知識專利產權的電器開關和電子元器件,如今已發展成為擁有3000多萬元資產的知名科技企業。
2000年,甘肅大圣生物技術生產的
EM、AM液在首屆民交會上引起普遍關注。他們研制的AM原液能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質,這項成果不僅填補了我省在綠色肥料生產方面的空白,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省高科技非公有制企業已達300多家,觸角滲透到納米技術、生物醫藥、電子電器、精細化工、環保技術等高端工業領域,部分高新技術已居于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還位列行業主導地位。事實證明,正因為有了科技這把“金鑰匙”,才促使我省非公經濟走上了發展的“高速公路”。
多元化擴充資本過去的兩年間,我省注入非公經濟的資本,總量已經超過百億元。外地資本流入、民間資本參與國資重組、省內非公資本互動,是目前我省非公資本邁步多元化過程中的三大特點。
民間資本由非公經濟導入后,顯然比過去“活潑”了許多。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成分的資產重組,使資本動態化運作方式進入最佳狀態,成為我省非公有制經濟新的成長特點。
走在酒泉市的市場中,隨處都可以看到溫州人的身影。商業圈內的同行都知道,酒泉市有一個由溫州商人組成的“溫州商會”。溫州人把成功的“溫州模式”帶到了河西走廊,并在經營理念和營銷方式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帶動了當地“土著”商貿業整體素質的提升。天水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更是我省引資的成功典范。公司是由杭州娃哈哈集團于2001年注冊資本1250萬美元興建的,目前產值指標已超過1億元,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飲品生產基地,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利用私人資本改造嫁接、并購、參股、控股國有企業,既是搞活國有企業的一條出路,也是催生非公有制經濟的可行途徑。
在國有資產重組過程中,非公經濟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許多擺在國有企業面前的難題,經過非公經濟的改造煥然一新。隴南成縣鋅冶煉廠開始是采用國有獨資的模式,資金制約大。后來下放到了成縣,企業發展仍然很慢。最后經過縣上研究,決定讓私有資本進入控股重組,明確產權,重建機制。一年后,新廠順利建成投產,規模從原來的1萬噸擴大到了5萬噸。
資源構筑經濟群改革開放以來,我省一部分農民開始告別世代耕種的土地,利用微薄的資金、簡陋的設備,辦起了家庭式工廠,搞起了長途販運。正是我省農村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為他們打開了走向市場的通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年簡單的農業資源利用模式已經很難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
在臨洮三灘,有一座“甘肅省臨洮非公有制經濟園區”,與當地特色優勢項目結合起來發展非公經濟。他們按照“公司+農戶”的思路,以花卉、洋芋、蔬菜、食用百合等為主的農產品,已成為園區的支柱產業。依托資源優勢,興達淀粉廠、新美花卉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也迅速崛起。這些“短、平、快”的產業項目不僅成就了非公企業的順利成長,而且使當地群眾走上了富裕之路,F在,臨洮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是從這些在家門口企業的訂單中獲得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圍繞區域資源構筑的農村非公經濟群,占盡了“地利”和“人和”。據統計,在全省非公有制工業企業中,農村企業數量占全省非公企業總戶數的71%;工業總產值132.57億元,占64.1%,所占比例最大。它們依托資源、相輔相成,合為一體,構建了以區域資源為核心的非公有制經濟形式,在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