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深思的是,曾經對仇和改革給予包容和鼎力支持的原宿遷市委書記徐守盛,如今已任甘肅省代省長之職......
□仇和想把什么事情都辦好,是一個追求完美的現實主義者。
□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環境優美、交通便利、人民安居樂業,這就是仇和留給宿遷的"遺產"。
□很多媒體對于仇和改革的主要注意力并不在于決策正確性上,而是在其充滿唐·吉柯德式的個人英雄主義,以鐵腕推進改革的過程。
□有人認為,宿遷發生的現象是良吏政治和能人政治的回光返照,是典型的人治,背離了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
(張玉錄)
南京市北京西路,江蘇省政府。
已經升任副省長將近一年的仇和,在這里辦公。與在宿遷不同,現在,媒體已經很難再捕捉到仇和的身影了。
在江蘇沭陽一個十字街中心有一尊塑像;三匹馬在向三個方向奔跑。以前,當地老百姓曾經戲稱:"三匹馬沒方向,一匹北京告狀,一匹南京要賬,一匹下鄉掃蕩。"
清代詩人袁枚曾為沭陽縣令,政績卓著。但他在為沭陽編寫的縣志上,劈頭第一句就寫道:"沭陽民好訴訟,性懶惰,思賭博,好爭斗。"據一個當地店主說,仇和來之前基本還是那樣。整個沭陽就像一個爛泥坑,全城沒有下水道、垃圾堆積如山,人們干什么都好像沒有奔頭。
而如今,走在沭陽的大街上,不僅整潔有序,數量眾多的高樓大廈比肩而立,而且一派繁榮的商業景象,眾多店鋪前面張燈結彩,播放著音樂。在大街上行走的人們安樂祥和、從容不迫、充滿信心。自行車整齊有序地排列到街道旁邊。城市中樓房錯落有致,綠樹與花草相互掩映。顯然整個城市看上去就像經過了精密布局而成。
而宿遷則更勝一籌。進城的迎賓大道不僅平直,而且細微之處也處處獨具匠心。進入宿遷,60米寬的大道,通暢典雅。一位同行的人壓抑不住激動的情緒說,"我敢保證,這些路肯定沒有回扣!"它雖然地處蘇北,但在很多方面具備了江南園林的精致與優雅。城在花園中,花園在城市間。
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環境優美、交通便利、人民安居樂業。這就是仇和,這就是仇和留給宿遷的"遺產"!
實行"一賣到底":從出售國有單位門面房,到所有國企,再到強行推進教改醫改,變賣幼兒園和醫院;
鐵腕反腐:堅決查處買官賣官現象,不但將前任縣委書記依法查辦,而且查處相關的上百名干部;
推行小城鎮建設:以鐵腕強力進行大規模城市拆遷,老百姓先反對后贊賞;
民主嘗試:在全國首推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公推競選制度、勤廉公示制度,從制度上杜絕官員腐敗的現象。對此制度有關領導曾專門作過長篇批示,后來被寫進《干部任免條例》,在全國推廣實行;
全民招商:宿遷推行1/3干部離崗招商、1/3干部輪崗創業;副處級干部的任務是500萬元/年,完不成任務的干部,所在部門一把手免職;
強行借資修路:通過企業墊資,要求公務員、教師借出工資等方式籌資來進行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引導民風,糾正當地一些百姓散亂的陋習:仇和當年看到一個婦女跨越道路兩旁的欄桿,便驅車追趕一直到女廁所,最后打電話讓女工作人員把她從廁所里"請"出來加以教育。為治理"人情宴",推出"限桌令",將婚喪酒席限制為干部不超5桌,群眾不超8桌,并因此處理多名干部。
仇和能量的"爆發",首先引起人們注意的是他主政沭陽時期的激烈改革措施和他驕人的政績:1996年底,仇和在擔任宿遷市委常委、副市長的同時,兼任沭陽縣縣委書記。他的改革是從沭陽開始的,為期4年的改革,讓沭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97年以前,沭陽經濟排全省倒數第一。到2001年,這個全省最貧困的縣,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在全省排名分別提升了13位和6位,職工平均工資、農民人均純收入兩項分別提升了21位和9位,GDP增長率全省第二,位次提升幅度全省第一,一舉成為江蘇省最有活力的縣之一。
成績結論
仇和的改革具有綜合性,涉及到經濟建設、社會穩定、民風民俗、反腐倡廉、黨風黨紀、人居環境、交通發展等各個方面。為官一任,他想把什么事情都辦好,是一個追求完美的現實主義者!
在很多人眼中,官場中有一個潛在的規則:"年齡是個寶,文憑不可少;德才做參考,后臺最重要"。具備了這些條件,只要不出事,不犯錯誤便可青云直上。
而仇和1996年初到沭陽時年僅39歲,具備大學文憑和高級職稱,完全可以做個太平官,等待時機一走了之。可他偏偏屢屢"犯事",他以"高壓"破壞了官場生態和固有的游戲"潛規則"。
在幾乎不顧一切后果的改革過程中,在群眾的非議聲中,在媒體的"狂轟濫炸"中,仇和開始了艱難施政。從1996年到2006年,10年之間仇和實現了飛躍式發展。論官場背景,仇和乏善可陳,是個典型的蘇北農村娃。自幼家境貧寒,八個姐弟死了兩個。仇和的成功,完全是政"顯規則"的受益者。
更令人深思的是,曾經對仇和改革給予包容和鼎力支持的原宿遷市委書記徐守盛,如今已任甘肅省代省長之職。
從他們身上,我們真實地感受到從前所謂的溜須拍馬、以關系取勝的所謂"潛規則"正在消失,"能者上"正在成為官員升遷的"顯規則"。無疑,仇和是這個規則的標本。
在取得成功的過程中,他也許有些悲壯和孤獨。只有與他有些相同經歷的山西長治市原市委書記呂日周使他得到了些許安慰。2004年7月14日,他曾趕赴宿遷會晤仇和,兩位"改革明星"做了深入交談。而仇和能夠走上副省長的高位,則是其沖擊"潛規則"取得成功的宣示。
他的升遷具有標本意義:一個鐵腕的個性官員,不僅能被體制容忍,還走上了副省長職位,這對強調謹慎穩重、四平八穩、回避個性色彩的干部任免機制是一種突破;走出了"改革者沒有好下場"的怪圈,折射出積極的用人導向:寧肯用敢干事、能干事的"爭議"干部,不用"寧肯少干事、甚至不干事、千萬別出事"四平八穩的"誤事"干部,是對埋頭苦干、銳意進取、敢闖敢試精神的肯定。
仇和的擢升表明:只要執政為民,人民不僅容忍個性官員,還能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政治舞臺,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干部評價體系和用人導向上的微妙變化,政績規則在選拔任用干部時已經日益"顯山露水"。無疑,這也是政治文明取得巨大進步的一個表現。
由于干部的頻繁交流,很多領導干部在離任后被念念不忘者甚寡。
仇和則不同。
至今,仇和離開沭陽已經6年。但是沭陽縣城大街上賣冷飲的大媽、小餐館的店主都還津津樂道他們的仇書記。仇和赴任副省長職位,至今已將近一年。但是宿遷的很多干部談起仇和,還喜歡說"俺仇書記"。那種感激、留戀、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仇和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留在人們的腦海里,主要是因為他惠及了當地的百姓,改變了那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