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碧水藍天新鎳都
——金昌市狠抓環境保護工作紀實
近年來,但凡到金昌視察工作的中央、省上領導或是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的專家學者,在親眼目睹了“鎳都”經濟飛速發展、城市日新月異、人居環境優美的巨大變化后,無不由衷地贊嘆:“想不到在戈壁荒漠上竟能建成這樣一座花園般的城市!”而感受更為深刻的還是見證了金昌發展歷程的當地干部群眾,他們明顯感覺到:現在的金昌,路更寬了,樹更多了,水更清了,天更藍了,百姓的日子越過越舒心了……
這一切,都是金昌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經濟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結果。最新監測數據表明:2006年1至11月,市區環境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達到246天,較上年同期增加17天;二氧化硫濃度均值較上年同期下降13%;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均符合國家標準。在去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結果中,金昌市因二氧化硫削減成效顯著,名列所有考核城市之首。特別是最近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發布的“2006年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金昌在全國287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中綜合排名第59位,在西北5省區城市中名列第6位,在全省排名僅次于嘉峪關名列第2位。市上2006年再次榮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城市稱號。
上項目促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作為我國最大的鎳鈷生產基地,金昌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一直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心。在每年舉行的全國兩會期間,中央領導都要熱切關心過問金昌的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情況,并寄予殷切厚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金昌的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在政策、資金、環保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金昌市委、市政府把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作為關注民生、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來抓,建立健全了環境保護領導負責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把環境保護工作的好壞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實績和選拔使用各級領導干部的一項重要標準。在經濟建設、項目引進與環境保護發生矛盾時,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省外一家企業想利用金昌的土地資源建設速生楊生產基地及造紙項目,考慮到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市上婉言謝絕了客商的要求。市委書記李建華說:“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我們引進項目的原則,對那些雖然能增加地方稅收但卻污染環境的項目,我們一律不引、不建,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2006年,金昌市對位于市區貴陽路的老城區進行了拆遷改造,騰出了10萬多平方米的場地。這塊地皮位置優越,水電齊全,一時成了省內外房地產開發商和眾多企業看中的“黃金寶地”。如果拍賣,即可置換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資金。但是,市委、市政府沒有這樣做,而是統一規劃,將這塊空地建設成了冶煉廠區與生活區之間的一條大型隔離綠化帶,起到了凈化環境的作用。市上對上門的客商也未冷落,把擬投資的項目“請”進了開發區,并為此投入上千萬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有人認為,放著上億元的資金不拿,反而倒貼千萬元資金,這筆賬不劃算。市委副書記、市長鄭玉生這樣解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僅要活一方經濟,還要建一方凈土,在環境保護的問題上不能只顧眼前利益,還要算為子孫后代造福的大賬!”
抓重點攻難點地企聯手治理環境污染金川公司是以開采冶煉硫化銅鎳礦為主的大型企業,在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成為金昌市區主要的大氣污染物。根據這一實際,金昌市委、市政府同金川公司緊密協作,相互支持,聯手行動,共同整治。市委、市政府在供水供電、土地審批、環保項目報批等各個方面給予企業大力支持,協助企業進行污染源的治理,凈化市區環境。
金川公司將環保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同生產建設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在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和新工藝、新產品開發過程中嚴格執行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的“三同時”制度。自2001年以來,全公司先后投入13億元,實施了60多個環境污染控制工程和以治理污染為目的的技術改造項目。近年來,相繼建成了15萬噸亞硫酸鈉工程、冶煉粉塵、燃煤煙塵回收技改工程、鎳鈷精煉和貴金屬系統氯氣治理工程、53萬噸硫酸工程、工業污水處理工程等一大批環保項目。目前,該公司已形成年產硫酸130萬噸、亞硫酸鈉15萬噸的規模,年可削減二氧化硫80多萬噸。
與此同時,市委、市政府和環保部門積極支持地方工業企業通過技術引進、技術改造、技術嫁接等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以產業鏈銜接和優化升級來整治環境污染。市上引進貴州宏福公司與金化集團技術嫁接,擴大磷二銨產品生產能力,目前該項目已正式啟動,達產后每年可消化金川公司硫酸80萬噸,使廢氣轉化為硫酸產品后,又變為珍貴的上游資源。金昌水泥集團投資2000多萬元新上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可全部回收消化市內所有熱電項目產生的粉煤灰廢棄物。在永昌電廠2×300 MW改擴建工程、金泥集團20萬噸干法水泥生產線、河西堡鐵廠擴能降耗技術改造等一批重點項目中,均配套建設了環保設施。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生產工藝落后、環境污染嚴重的各類企業,堅決予以關閉。近年來,市、縣、區先后關閉造紙、金屬冶煉等污染嚴重的小企業10余家。在近日召開的全市第五次環境保護大會上,市上繼續把上游水源保護,工業煙氣治理和達標排放,城市污水、垃圾有效處理,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確定為“十一五”期間全市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和主攻方向,全力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
治理和營造并舉精心裝扮和諧秀美新家園
在位于金昌市區東部的戈壁灘上,如今奇跡般地凸現了一座神似江南風情的“金水湖”。初具規模的湖畔,綠草如茵,波光瀲滟,水鳥嬉戲,游人如織。這座占地面積236公頃,水域面積約60公頃的人工湖,于2005年初開工建設,主要是為了解決城市污水處理廠建成后中水儲存、利用問題,以中水蓄水池為依托建造的集休閑、觀光、生態保護為一體的城市景觀工程。這是市委、市政府創新思路,實施環境保護與綜合利用,改善人居環境的一個大手筆。
在采取綜合措施治理環境污染的同時,金昌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為契機,努力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投資1.5億元建成運行的污水處理工程,日處理污水量達到8萬立方米。投資2億多元建設的集中供熱工程,取代了市區40多座污染嚴重的燃煤小鍋爐。同時,垃圾處理、生活用水管網改造等一大批環保工程也相繼建成運行。貫穿市區的西干渠是條匯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臭水溝,結合老城區改造,市上對此進行了徹底改造,形成集防洪、農灌和景觀為一體的城市風景線。去年以來,先后實施了金川公園、長泰花園、五彩城廣場、市區入口處景觀等改擴建和新建工程,不僅提升了城市品位,也為老百姓營造了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
過去用生活污水漫灌的行道樹和綠地,現已改造成了中水滴灌、噴灌,既節水又環保。著力于街道綠地、公共綠地、小區綠地、防護林地建設,在市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立體交叉、錯落有序、層次分明的一道道綠色風景線。市區主街道沿街60多家單位拆墻透綠、開放建綠,新增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截至目前,市區綠地面積達到了529.7公頃,比建市初增長23.3倍;城市綠化覆蓋率由1985年的5.6%提高到了22.9%。為了保護好賴以生存的祁連山水源涵養林,近年來全市投入上千萬元,實施封山育林育草工程建設,使林地灌木覆蓋率由20%提高到60%多。通過營造防風固沙林、在沙區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北部風沙沿線“沙進人退”的局面得到遏制。重點加強了金川河流域綜合治理,關閉了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所有排污口,保障了飲用水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