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家園的法制保障
———解讀《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
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兩個月,抗震救災工作逐步由搶險應急,轉入安置群眾生活和災后重建的重要階段。我省作為僅次于四川省的重災區,恢復重建的時間緊、任務重,工作千頭萬緒。面對重建中的各種困難,6月8日,國務院頒布實施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把災區的恢復重建納入法制軌道,也成為我省災區重建和復興的法律依據。
解決民生問題是當務之急
“隴南的地震災情比想象中嚴重。”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災害評估組在地震災害評估匯報會上直言。隴南市市長郭玉虎介紹說,地震引發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等次生地質災害大面積發生,在造成114人死亡的同時,還造成50萬畝耕地損毀,近51萬人受到次生地質災害的威脅。據統計,由于房屋嚴重損毀和塌方、滑坡等地質因素影響,僅隴南災區就有598個村、7.62萬戶居民需要安置。而我省10個受災市州的受災人員達到499.88萬,倒塌房屋132.2萬間,需要緊急轉移安置164.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442億元。專家認為,汶川大地震對甘肅造成的影響,相當于甘肅境內發生了一次里氏7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災害損失之大,受災面積之廣,為甘肅歷史罕見。
面對如此重大的災情,安置災民的生活十分重要和緊迫,這樣我們更需要在法治保障下,采取科學的態度和行動。《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提出了過渡性安置的方法,即根據地震災區的實際情況,采取就地安置與異地安置、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政府安置與投親靠友、自行安置相結合的方式。政府對投親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災群眾給予適當補助。過渡性安置是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的生活、穩定人心、恢復社會秩序的重要環節,也是災后恢復重建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6月15日,我省出臺了《甘肅省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總體安排方案》,提出舉全省之力,恢復災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重要基礎設施,重建美好家園。
方案提出,今年的重點是恢復建設居民群眾住房,涉及群眾直接利益的學校、醫院、城鎮供水、人飲工程、機關事業單位用房等公益性設施,以及災區必需的水利、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并提出,入冬前要解決好災區群眾住房和學生上學的問題;嚴重影響群眾吃水的人飲工程以及縣城供水設施,要在夏季用水高峰前恢復;中心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盡快恢復正常;危險性較大的水庫要完成加固,保證汛期來臨前能夠蓄水;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的公路、橋梁和涵洞,完成搶險加固;電力和通信設施恢復正常;鄉鎮及以下機關單位正常運轉。
6月8日,甘肅災區第一批過渡安置房開始建設。當日,省建設廳下達了首批災區學校、衛生方面的過渡安置房建設計劃,涉及災區的隴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水市,安置房總量為7萬套。省建設廳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甘肅地震災區已經建成交付7.71萬套過渡安置房,8月10日之前,災區活動板房將全部到位。
重建學校、醫院的抗震級別高于普通房屋
地震發生后,一個14歲甘肅少年的名字被人們傳頌著。他就是隴南市禮縣祁山鄉中王小學的學生———童世強。地震發生時,童世強一次又一次沖進即將坍塌的房屋,將7名孩子搶救出來。當他把最后一個孩子抱出時,必經路上的一個拱門墻轟然倒塌。然而,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這么幸運。汶川大地震最令人心痛的一幕,恐怕就是北川中學、聚源鎮中學等坍塌的教學樓下,那些孩子蜷縮著的尸體。
據介紹,甘肅幾個重災區的學校也不同程度地坍塌、受損。為保證學生正常上課,校舍的建設是恢復重建的重要步驟。《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規定,對學校、醫院、體育場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商場、交通樞紐等人員密集的公共服務設施,應當按照高于當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增強抗震設防能力。這一規定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平涼市大寨中學是一所獨立初中,地震中除三層磚混結構的教學樓未受損外,土木結構的教室全部倒塌。省委書記陸浩在平涼視察時說,學校建設一定要提高抗震能力,標準要高于其他房屋。建設期間,要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校舍不夠的可采取其他方式過渡。
7月1日,教育部在發布的一項抗震救災意見中指出,汶川地震災后學校建筑設計,須嚴格執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并實行公示制。根據教育部的安排,2009年9月1日前大部分學校和幼兒園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復正常教學,2010年9月1日前所有學校和幼兒園要在永久性建筑恢復正常教學。
重視規劃、尊重民意是一種進步
地震過后,災區百廢待興。先行規劃,則是進行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基本依據。專家指出,規劃應當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既要量力而行,又要注重效果,既要功顯當代,又要利存千秋。為此,《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規定,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應當吸收有關部門、專家參加,并充分聽取地震災區受災群眾的意見;重大事項應當組織有關方面專家進行專題論證。這樣就保證了規劃的科學性,體現了規劃的民意,避免了一任領導一個規劃的不良局面。
在我省,省發改委近日緊急部署,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和市州,正式啟動全省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編制工作。
6月10日,省發改委在網上發布公告,公開征集災后重建規劃編制意見。省發改委監察室負責人郭建平說,發布《公告》的目的,就是要向全社會公開甘肅災后重建規劃編制工作,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向災區、向全社會征求意見、建議,使災后重建規劃編制工作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災區人民群眾的利益,滿足災區人民群眾的需要和愿望。
省發改委計劃用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在全面調查核實災情、科學鑒定評估的基礎上,抓緊編制完成市州規劃并形成全省災后恢復重建方案,積極向國家有關部委匯報銜接,爭取納入全國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目前,省發改委已派出工作組,深入有關市州和縣區,指導幫助做好災情核查和規劃編制前期工作。
把心理援助納入重建是一種溫情
在文縣,一個12歲的小女孩,一提到地震就會哭,因為那一剎那給她的恐懼太過強烈,也許她會終身難忘。這種恐懼心理在災區并不是個別的,而是在經歷了地動山搖、生死永隔之后,很多人的切身感受。一些去過災區的人說,災區最可怕的不是余震,而是某些記憶。
心理專家認為,災難來得越突然,對心理的沖擊越大,造成的陰影也會越大。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后,出現了很多幸存者自殺的行為。因此,相對于建筑、道路的重建,災民對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工作以及生活劇變的心理重建更值得重視。
《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明確規定,地震災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做好受災群眾的心理援助工作,民政部門要具體組織實施對孤兒、孤老、殘疾人員的安置、補助、心理援助和傷殘康復。
眾所周知,部分災區群眾心理疾患之嚴重,連心理專家都黯然神傷、措手不及,一定程度上說,應妥善撫慰災區群眾的受傷心靈,精神重建比家園重建更重要更迫切,也更需要國家投入心力。因此,將災區群眾心理問題納入條例,這是一種溫情。
但是,從專家的眼光看,前往災區的心理救援隊,在很大程度上還不能滿足災區的需要。很多隊員并不具備災后心理干預的能力,反而容易成為間接創傷的受害者。因而心理援助人員也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才能更好地撫慰災區群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