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藍皮書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社科專家介紹藍皮書特點

圖片說明:《2008-2009甘肅省經濟發展分析與預測》、《2008-2009甘肅省社會發展分析與預測》、《2008-2009甘肅省輿情分析與預測》、《2008甘肅省縣域社會發展評價報告》四本藍皮書
中國甘肅網1月8日訊(記者 薛東明) 藍皮書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關于“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的年度報告,以其權威性高、信息量大和專家視角等特點,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由甘肅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甘肅省社會科學院、讀者出版集團、甘肅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聯合舉辦的,《2008-2009甘肅省經濟發展分析與預測》、《2008-2009甘肅省社會發展分析與預測》、《2008-2009甘肅省輿情分析與預測》、《2008甘肅省縣域社會發展評價報告》四本藍皮書成果新聞發布會,于1月8日在蘭州舉行。
藍皮書最新研究成果的發布,有利于擴大甘肅社會科學研究的影響力,對促進甘肅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引導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起到推動作用。2008年甘肅藍皮書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貼甘肅實際,把握發展脈搏,種類數量增加,質量大幅提高。
在形式上,基于往年《經濟社會發展分析與預測報告》,將經濟與社會分開并獨立成書,形成了一些新的變化。在內容方面,繼續對上年度調研的一些重點領域和重要專題加強追蹤研究、整體分析和態勢預測,還增加了諸多新的內容。輿情和社會藍皮書加強了對社會建設和民生內容的調查研究,尤其是充分傳達了民眾的具體期盼,在對策建議上體現了民生問題的緊迫性。同時也不回避目前我省存在的社會沖突及矛盾。縣域競爭力評價藍皮書立足于新的發展背景,揭示了我省縣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發布會上,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范鵬先生全面介紹了藍皮書的編寫過程和情況。四位首席專家分別發布了四本藍皮書的主要研究成果。
省委宣傳部、省新聞辦、省社科聯、省統計局、省社科院、讀者集團、國家統計局甘肅省調查總隊等部門和單位的相關領導同志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
藍皮書成果之《2008—2009年甘肅省經濟發展分析與預測》
●《2008—2009年甘肅省經濟發展分析與預測》分析指出,2008 年,一系列重大經濟事件的突如其來使世界經濟一改往日的繁榮和平靜,出現了幾十年以來不曾有的衰退趨勢,直至目前,經濟蕭條的陰云有增無減。2009年將是世界經濟空前低迷的一年。世界金融危機迅速影響到了國內的外向型企業和行業,并通過產業鏈條傳導到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對甘肅省區域經濟運行發展產生了一系列重要影響,但甘肅經濟卻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并且有條件在2009年繼續保持這種發展特點。
●《2008—2009年甘肅省經濟發展分析與預測》注重對甘肅經濟運行發展的外部環境變化進行分析,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也要經歷世界經濟周期中的冬天,但中國的特殊國情和中國政府采取的經濟干預政策有可能使國際經濟形勢惡化的沖擊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圍,從而為中國經濟爭取一個平穩增長的“暖冬”。這個“暖冬”環境對甘肅經濟的運行發展來說極為重要。《2008—2009年甘肅省社會發展分析與預測》加強對甘肅經濟運行發展的動態分析,認為2008年甘肅經濟運行發展呈現出了復雜多變的特征,2009年的甘肅經濟狀況將是寒冬、暖冬或是 “柳暗花明”的陽春,還需要進行準確的動態監測和分析。
●《2008—2009年甘肅省經濟發展分析與預測》在分析與預測的基礎上提出建議:(1)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調控管理,深度發掘全省經濟增長的內在潛力,保證經濟平穩較快增長。(2)促使工業增長速度保持在合理水平,關注重點領域、支柱行業,幫助企業創造性地開拓國內外市場。(3)以重大民生工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等為擴大投資的重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功能。(4)注意發揮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連帶效應,努力縮短經濟下行的周期,為新的經濟繁榮到來準備條件。(5)以受災群眾安置工作為重點,加快災后恢復重建進度,有效排除群眾生活和生產中的困難。
藍皮書成果之《2008—2009年甘肅省社會發展分析與預測》
●《2008—2009年甘肅省社會發展分析與預測》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重點,全書在謀篇布局上體現了社會建設和民生內容的全面性;在社會發展形勢分析上體現民生問題的復雜性;在對策建議上體現民生問題的緊迫性。
●《2008—2009年甘肅省社會發展分析與預測》認為,2008年甘肅省社會運行態勢是:社會運行是在不斷控制和克服社會震蕩、修復創傷和陣痛、消解困難和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和諧社會建設日益提速、改善和保障民生力度增強、社會心態的主流沉穩向上的良好局面的。其基本態勢可概括為社會關系總體和諧、社會系統基本穩定。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為甘肅省社會運行和發展的主旋律。
●《2008—2009年甘肅省社會發展分析與預測》認為,2008年甘肅省以各項社會事業為載體的社會發展全面推進,人口、居民生活質量、社會保障、就業、社會安全以及城市發展、民族地區發展等成就顯著,社會建設全面提速,省委、省政府確定的“14件實事”惠及民生。社會運行態勢呈現出六大亮點:(1)民生之福——社會和諧度有所提高,社會形勢積極。(2)民生之本——就業穩中回升,新增就業人員大幅增加。(3)民生之源——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提高,收入差距拉大趨勢出現逆轉,破解“三農”難題已顯成效。(4)民生之基——教育均衡發展出現新局面,全省大部分地區已由普及義務教育的教育均衡發展第一階段,跨入以追求教育過程和條件均衡為目標的第二階段。(5)民生之需——醫療資源配置水平進一步提高。(6)民生之盾——社會保障和社會安全建設步伐加快,社會保障和公共安全兩大體系正在形成。
●《2008—2009年甘肅省社會發展分析與預測》認為,目前我省存在的社會沖突和矛盾主要有5類:即傳統性沖突、結構性沖突、適應性沖突、累積性沖突和突發性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的表現在將更為表面化、常態化,但這些問題是發展中的、人民內部的、階段性的,因而是可控的和可消解的。建議以“富民優先、民生為重”作為今年全省社會政策的主要目標導向,規劃和安排社會建設,注意改善民生的持續性和前瞻性。并建議建立相關體制和機制,以使公眾訴求管道化,民事處置人本化,事件應急問責化,促進全省在不斷化解矛盾和沖突中實現新的社會穩定與發展。
藍皮書成果之《2008-2009年甘肅省輿情分析與預測》
●《2008-2009年甘肅省輿情分析與預測》認為,2008年是中國人民經歷的一個悲喜交集的非常年份。在災難和挑戰面前,由于黨和政府應對得宜,民眾對黨的執政能力進一步認可,黨對民眾團結奮斗的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體認。2008年甘肅輿情的總體態勢是:甘肅民眾對2008年本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對甘肅省實施“十一五”規劃三年來在經濟社會多方面發生的變化,給予積極評價;對我省應對危機、關注民生、為群眾興辦實事的政績,表示贊許。2008年甘肅輿情主客體的互動是良性的,總體維持在理性層面上。同時,甘肅民眾中的多數人對收入低,尤其是收入差距過大,感受強烈;對擴大就業充滿期待;對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創新反腐踐廉的體制和理念,對審慎處理公共危機、保持社會穩定等,抱有殷切期望。
●《2008-2009年甘肅省輿情分析與預測》提出,甘肅民眾的具體期盼是:(1)工人農民期待增加工資、提高收入。(2)非公有制企業業主希望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平等待遇。(3)人民群眾對反腐倡廉表達了強烈的關注,建議把“反腐倡廉”改成“反腐踐廉”,“倡廉”是一種道德要求,而“踐廉”則注入法制訴求,希望整合增強紀檢部門反腐敗的執行力。(4)在社會熱點問題上民眾關注的首要問題仍然是就業,其次是環境保護問題、教育問題、住房問題、物價問題。民眾對醫療問題的關注則排在第14位,與前兩年均排在第1位的情況比較,關注度大幅度下降;物價上漲直接造成民眾對生活滿意度的主觀評價比往年大幅走低。(5)民眾期待提高政務公開的程度,民眾對政務公開的積極評價,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層,呈逐級遞減之勢,這一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的政策給老百姓的許多實惠能否不折不扣的惠及民眾。
●《2008-2009年甘肅省輿情分析與預測》根據本次輿情調查所反映的問題和我們所面臨的新的形勢,提出具體建議:第一,建議在省內建立若干土地流轉市場試點,對土地流轉后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應進行認真調研,使土地流轉健康有序地開展起來。第二,希望政務公開形成法律性約束,進一步加大力度,多公開一些民眾最關心的事。第三,建議利用國家擴大內需的良好機遇,進一步加大發展抓項目的力度,展現西部大開發的成就,并大力宣傳,以贏得甘肅民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增強發展的信心,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甘肅特點的現代化道路的信念。
藍皮書成果之《2008:甘肅省縣域社會發展評價報告》
●《2008:甘肅省縣域社會發展評價報告》揭示,甘肅縣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趨勢是:(1)縣域社會發展顯現出從傳統向現代、從農村向城市加快轉變的趨勢。(2)注重個性化,縣域社會發展豐富多彩。(3)新農村建設注重社會事業,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4)城鎮化加快了縣域社會發展進程。(5)人口綜合素質較低,對經濟社會發展技術保障能力弱。(6)貧困縣比重大,扶貧開發任務艱巨。(7)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低,農村和城市在公共產品的供給方面的差距大。(8)經濟發展不平衡,縣域社會發展進程差距大。
●《2008:甘肅省縣域社會發展評價報告》對甘肅省各縣(區)縣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結果是:處于上游區域的有25個縣(區),處于中游區域的有31個縣(市、區),處于下游區域的有25個縣。其中,處于上游區域第一層次的是總排序的前10位,有敦煌市、阿克塞縣、玉門市、金川區、甘州區、肅州區、肅北縣、西峰區、瓜州縣、金塔縣,這10個縣(市、區)在縣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絕對競爭優勢。處于第二層次的是總排序的第11~25位,有涼州區、崆峒區、肅南縣、平川區、永昌縣、高臺縣、臨澤縣、秦州區、涇川縣、白銀區、崇信縣、靈臺縣、臨夏市、民樂縣、華亭縣,這15個縣(市)在縣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一般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