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甘肅新聞>>甘肅>>正文
經典甘肅:甘肅生態建設的艱難歷程和輝煌成就(圖)
(2009-9-17 8:01:04)  來源:甘肅日報 > 一版   打印本頁

隴原壯舉 綠色豐碑

甘肅生態建設的艱難歷程和輝煌成就

  莊浪縣97%的土地完成了水土保持工程。本報記者 徐青 攝

  在河西走廊東北端的民勤縣宋和村,一間展覽館矗立在沙漠邊緣。

  它的名稱是民勤防沙治沙展覽館。走進展覽館,一幅幅發黃的老照片和破舊的獨輪車,把人們帶回那搏擊風沙的艱苦歲月。而另一端那一張張綠樹成蔭、糧草豐美的彩色照片,則展現著宋和村今日新貌,迎接著每一位參觀者敬仰的目光。

  這里三面環沙,處在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夾縫地帶。50多年前,一步步緊逼的風沙讓宋和村的群眾流離失所,成為“逃荒村”。半個多世紀來,在被譽為“治沙英雄”的老支書石述柱的帶領下,一代代宋和人壓沙植樹,捍衛家園,如今這里成為沙漠綠洲“小康村”。

  展覽館周圍是高高的白楊樹和挺立的沙棘,那每一根枝條、每一片綠葉上都寫滿戰風沙、護家園的故事。

  這里,既濃縮和見證著宋和村、民勤縣防沙治沙的歷程,也濃縮和見證著甘肅生態建設的艱難歷程和全新面貌。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甘肅人60年的腳步,是追綠的腳步,是用雙手不懈改變山川面貌的腳步,是向往美好家園、一步步走向生態文明的腳步。

  一部氣壯山河、沉甸甸的生態建設史輝映甘肅60年發展征程,千里隴原矗立起綠色豐碑,回蕩著不朽壯歌。

  熱愛家園的甘肅人民,為了執著的綠色信念,矢志不渝,治理山河,展開一代又一代的“生態接力”

  甘肅,中華文明主要發祥地之一。

  地處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帶的這片土地是多么脆弱,多么需要呵護:大部分地區長年干旱少雨,山地和沙區占國土總面積的90%以上,土地沙化、荒漠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據《甘肅鄉土志稿》記載,新中國建立前夕的1948年,甘肅的森林面積大約只有3375萬畝。

  面對薄弱的生態建設基礎條件,歷屆省委、省政府動員組織全省干部群眾矢志不渝,數十年艱苦奮斗、持之以恒堅持綠化不動搖,展開了一代接一代、波瀾壯闊的“生態接力”。

  時間回溯到半個世紀前。在共和國的巨輪起航之時,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出“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的偉大號召,使甘肅的黨政決策者和全省人民堅定了通過植樹造林改變自然面貌的決心。隨之興起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性造林活動,50萬人大戰風沙線,4萬人大戰華家嶺,有的縣每天出動10萬人造林,曾形成廣泛影響。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甘肅生態建設的新天地。1981年,鄧小平同志親自倡導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提出“綠化祖國,造福萬代”的號召。1983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視察甘肅時,提出了“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窮致富”的十六字方針和“反彈琵琶”、“念草木經”的意見,同年召開的中共甘肅省第六次代表大會提出“三年停止破壞,五年解決溫飽”的奮斗目標。以全民義務植樹、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資源保護為重點的生態建設潮涌隴原。

  全民動手,種草種樹。每年春季,在隴原的山巒溝壑、鄉村城鎮,處處是全民義務植樹的場面。自1981年開展全民義務植樹以來,全省累計有3.39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19.25億株。

  在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古浪縣,有一個叫八步沙的地方。北望黃沙漫漫,無邊無際的沙漠吞噬著村莊和良田。1981年的冬天,八步沙的六位年過半百的老漢,在5.2萬畝沙荒地的承包合同上莊嚴地摁下鮮紅的手印,誓死要與黃沙搏斗,讓子孫后代有地種、有飯吃。

  六老漢住進沙漠,睡地窩子,就著風沙啃干糧,造林封沙,阻擊沙害,頑強地在沙海筑起“綠色長城”。“六老漢的頭白了,八步沙的樹綠了”一時被傳為佳話。

  為了治沙,為了家園,再重的事也能放下。1983年,正在土門鎮供銷社上班的郭萬剛被身患大病的六老漢之一的父親郭朝明叫回,父親拉著他的手說:“八步沙的林場咋辦?我放心不下呀。”當年,郭萬剛就扔下供銷社職工這份當時令人羨慕的鐵飯碗,沿著父輩的足跡走下去。

  春去春又來。兩代人艱辛努力,完成治沙造林7.2萬畝,使10多萬畝農田得到保護,不毛之地的八步沙成為生機盎然的“綠色銀行”。

  千里隴原,大規模的生態建設全面展開。

  ——在定西,平田整地,興修水利,配套道路林網,全面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小流域治理,昔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

  ——大規模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在隴原大地筑起綠色屏障。甘肅作為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重點省份,自1978年以來陸續開展了四期工程,建設范圍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91.8%,到2008年底共完成建設任務累計5035.48萬畝。

  ——蘭州市干部群眾背冰上山,引水上山,半個多世紀堅持不懈綠化南北兩山。省市黨政軍民齊上陣,各單位、個人紛紛承包荒山種樹。新中國剛成立時,蘭州城區的皋蘭山上只有一棵老榆樹,如今濯濯童山盡披綠裝,徐家山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甘肅人民不畏艱難,改造山河,建成景電工程、引大入秦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宛若巨龍翻山越嶺,縱馳千里,引來清流,紓干旱之苦,解生態之難,廣袤灌區成為生機勃發的“米糧川”。

  ……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莊浪縣干旱多災,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明代有個縣令,到任后轉了一圈,得出結論:“東水向西流,十山九破頭——沒治”,遂掛印而去。

  “不改變生態,莊浪就沒有出路。”面對惡劣的生態環境和嚴酷的生存條件,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莊浪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重整山河。

  這是一個燃燒希望的行動,這更是一曲慷慨悲壯、蕩氣回腸的壯歌:一雙手,一把鐵鍬,一個背簍,是莊浪人的“底牌”;農民嚴鳳英上山整地時被倒塌的土崖活活砸死;村黨支部書記孔祥吉在種樹時被凍掉10個腳指甲;116人致傷致殘;31人倒下了,永駐大山,守望綠色……信念凝魂,碧血化青,“莊浪精神”就在這梁峁溝壑上傲然挺立。

  莊浪人用生命織就偉大的綠色誓言和世界奇跡:在400多座荒山和2500多條溝壑中,營造人工林36.5萬畝,百萬畝梯田銀帶般鋪展天地間,全國第一個“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的光榮深深植入黃土地。

  由“索取”到“退還”,由“砍樹人”變“種樹人”,搶抓西部大開發和退耕還林的歷史機遇,千里隴原掀起生態“大會戰”

  世紀之交,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西部大開發和退耕還林的戰略決策,努力建成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隴原迎來了好時代,生態環境脆弱的甘肅,把西部大開發的切入點和根本點指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掀起生態建設大會戰。

  1999年,甘肅省被國家列為退耕還林工程試點的3個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牢牢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帶領全省人民堅定不移地走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并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場涉及全省14個市州、86個縣(市、區)、166萬農戶、728萬農村人口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全面鋪開。我省緊緊圍繞“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的總目標,截至2008年底,這場聲勢浩大的生態工程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建設任務2618.3萬畝。

  這是一場生態建設攻堅戰,更是廣大農民發展觀念、傳統生產方式的一次深刻嬗變,逐漸告別廣種薄收,在有限的耕地上精耕細作創效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踏步跟了上來,林果業、草產業、畜牧業、藥材種植等特色優勢產業形成規模化格局,我省的紫花苜蓿、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的規模位居全國前茅。畜牧業發生根本性變革,封山禁牧終結了牛羊“打浪山”的歷史,農民普遍實行舍飼圈養、暖棚設施養殖。

  曾經,在“進”中無奈地“退”;如今,在“退”中有序地“進”。一座座“綠色銀行”點綴在隴原山川間,田野五彩斑斕,增收道路越走越寬闊。同時,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使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走出去從事勞務產業,走出新希望。

  伴隨著西部大開發和退耕還林工程的鏗鏘腳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同時在我省實施,甘肅林業發展逐步由以木材生產為主邁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

  這里的山林靜悄悄:曾經排成長龍、滿載著圓木的大卡車蹤影不再,刺耳的伐木聲銷聲匿跡,所有的采伐工具入庫封存。

  這是1998年金秋時節,我省最大的林區白龍江林區的景象。

  伐木聲曾在這里此起彼伏:和白龍江林區一樣,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我省國有林場大量采伐生產木材。在可觀的林業產值的背后,是天然林資源的巨大破壞甚至滅頂之災。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指示精神,省政府宣布從1998年10月1日起在全省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成為全國第二個下“禁伐令”的省份。

嘉峪關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5.2%。本報記者 徐青 攝

  對于林業企業來說,這是一次艱難的轉身,更是一次漂亮的轉身。“艱難”在當下,“漂亮”在長遠。

  為了隴原青山綠水永續,國有林區在陣痛中毅然走上新生之路。放下電鋸長斧,廣大職工營造公益林,管護森林,用雙手撫慰受傷的山川。同時,充分利用林區豐富的資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探索形成經濟林果、種苗花卉、森林旅游等產業體系。

  白龍江林區部分職工告別家園,揮師北上,轉戰河西走廊祁連山下,二次創業。曾經握持斧鋸的手,在遼闊戈壁播種希望,萬畝優質釀酒葡萄基地形成規模,葡萄酒飄香市場,茫茫戈壁辟出新綠洲。

  10年休養生息,青山綠水盡開顏。工程區6000萬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活立木蓄積增加了2000多萬立方米,完成公益林建設1138.9萬畝。

  熱愛家園的甘肅人民,在嚴酷自然條件的考驗下,矢志不渝治理山河,創造了奇跡。

  ——新中國成立以來,截至2008年底,全省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03億畝,有25個縣(市)分別實現了平原綠化達標和整縣宜林荒山綠化。據2006年全省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省林地總面積達1.47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49年的2.6%提高到13.42%。

  ——在河西風沙前緣建起長達1200多公里、面積460萬畝的防風固沙林帶,河西走廊基本實現農田林網化,部分地區形成“林網鎖方田,村鎮綠陰中”的景象。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得到程度不同的控制。

本新聞共2頁,當前在第01頁  0102


相 關 新 聞

·麥積區生態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最 新 圖 片
甘肅省第六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召開(圖) 甘肅省隆重慶祝第25個教師節 陸浩頒獎(組圖) 《甘肅日報》創刊六十周年慶祝大會召開(組圖) 甘肅省黨政代表團在珠海考察(圖) 9月4日,甘肅省黨政代表團赴粵考察(組圖) 甘肅·香港合作發展說明會暨項目簽約儀式舉行(圖)

 甘肅新聞
·經典甘肅:甘肅生態建設的艱難歷程和輝煌成就(圖)
·隆重 喜慶 節儉 祥和 甘肅各地喜迎新中國60華誕
·蘭大校史館博物館開館 陳學亨等出席開館儀式
·慶陽:肇創農耕文明的地方
·陳學亨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調研
·甘肅省糧食購銷60年回顧
·甘肅積極籌備中國·定西馬鈴薯大會
·“風光”無限大隴原——甘肅能源建設60年剪影
·蘭州鹽什公路發生山體滑坡 3人遇難(圖)
·截至9月14日12時,甘肅累計確診甲流病例189例
·慶陽弘揚農耕文化 促進農業文明綜述
·蘭州山體滑坡已有3人死 救援正在進行(組圖)
·千里隴原一日還 60年來甘肅鐵路建設發生驚人巨變
·咸輝會見耶魯大學教授鄭同章一行
·石軍強調:安全生產的弦時刻不能放松
 文化歷史
·蔣介石是如何斗倒汪精衛的:一山不容二虎(圖)
·最早發現毛澤東有雄才偉略的人是誰(圖)
·蔣經國在臺灣對毛人鳳的最后一擊
·1979年中美建交 鄧小平旋風席卷美國(圖)
·1977年恢復高考:國家命運的轉變(組圖)
·蘭州解放60周年紀念特刊(組圖)
·解秘:誰劫走了秦俑坑內的巨量兵器(圖)
·李先念:從鄉村木匠到共和國主席
·毛澤東蘭州戰役電文完整公布(圖)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毛澤東沒有想到的勝利(圖)
·激戰珍寶島:中國勇士浴血拼斗坦克群(組圖)
·鮮為人知的尼克松下臺后1976年訪華內幕
·1967年中國首顆氫彈爆炸:大膽采用轟炸機空投
·中國不惜代價援越抗美 32萬軍隊陸續參戰
·1959年人民大會堂見證新中國建筑奇跡(組圖)
 博 客
·天水花牛蘋果節噴泉助興(圖)
·天水果業發展的啟示
·榮芳:綠色昌盛
·牧云:吃在天水(組圖)
·天水在線走進張家界之十九
·煙雨閣:熱熱鬧鬧逛節會(圖)
·“花牛”蘋果節開啦!(組圖)
·景發“跑”節會之五(組圖)
 播 客

·視頻:凈土寺(趙忠祥配音)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新
·韓國裸露新聞制作現場
·天上人間——天之水
·白歆惠薄紗短裙現身
·春晚魔術露陷一幕
·趙本山隆重登場《不差錢》
·縱貫線經典老歌串燒(視頻)
 娛 樂

·新絲路中國模特大賽總決賽拉開帷幕(組圖)
·《建國大業》今日全國上映 上電影院去數星星(圖)
·薛凱琪性感舞衣扭動蛇腰 酥胸半露否認加墊(圖)
·溫碧霞代言聊娛樂近況 生子計劃隨緣就好(圖)
·趙本山想帶新徒弟上春晚 小沈陽另組節目(圖)
·阿嬌表演“從笑到哭”8分鐘 借行為藝術表悔意
·被曝曾遭女拿督要脅陪睡 劉德華趁空溜走(圖)
·亞姐秀才藝師姐授心得 奇怪招數為拼搶鏡(組圖)
·許茹蕓發片不懼新秀挑戰 享受單身無結婚計劃(圖)
·陳思璇率師妹走秀 擠胸嫵媚秀修長美腿(圖)

 社 會
·“開胸驗肺”農民工張海超獲賠60余萬元(圖)
·打工妹斑馬線上被車撞飛 抗震英雄冒雨保護現場
·售票員“刁難”乘客喝退賊 公交車打暗語防小偷
·高校洗澡按時間收費 學生稱心理壓力大(組圖)
·一歲半女娃海中“游泳秀” 觀眾含淚觀看(組圖)
·女子400萬買只藏獒空運 30輛奔馳列隊迎接(圖)
·黃河奇石酷似中國版圖 被命名祖國萬歲(組圖)
·九九吉日結婚忙 全國各大城市涌現新人登記潮
·農民自制潛艇坦克引網友追捧:很好很強大(組圖)
·“90后美女售票員”不堪重壓休假躲跟拍(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