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監管者的使命
——甘肅省國資委支持重點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綜述
當全球金融危機山呼海嘯般地襲來時,作為我省經濟支柱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自然是首當其沖。
一時間,受金融危機和自身結構性矛盾疊加雙重因素影響,金川公司、酒鋼集團等一大批省屬國有大企業利潤驟降,效益下滑,生產經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危機挑戰的是國有大企業,更挑戰著這些大企業的出資人與他們的監管者,龐大的國有資產能否繼續保值增值,他們責任重大。
面對異常嚴峻的形勢,省政府國資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強動態分析和日常監管,搭建互保共建平臺,通過復雜的資本運作做大做強國企,與企業共命運。在省國資委的支持下,省屬國有企業通過抓資金、抓資源、抓項目,不僅實現了保增長、保運行、保穩定的目標,同時把生產經營與國家擴大內需宏觀政策結合起來,利用資產低成本擴張,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下一輪的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前7個月匯總的情況來看,省屬國有大企業生產經營保持了較為平穩的運行態勢,主要指標逐月好轉,同比降幅逐月下降,環比增幅逐月增長。7月份匯編的30戶省屬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16億多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2.84億元,實現利潤總額5.3億元,環比分別增長34.16%、2.27%和19.4%。作為全省經濟發展中流砥柱的省屬國有大企業,成為應對危機的“定海神針”,抵御危機的“穩定器”。
今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深入蘭州電機有限責任公司等國字號大企業調研時,對我省國企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未雨綢繆,迎難而上化解危機
今年前半年,是本世紀以來我省經濟最為艱難的時期。當省上把2009年GDP增長目標確定為10%時,一個更艱巨的重任就落在省國資委和省屬企業身上。如何化危為機,共渡難關,成為當時在泥潭中掙扎的省屬企業最艱難的“大考”。
危機當前,智者贏,勇者勝。省國資委主任馬艾武坦言:“危機既是困難也是機遇,政策開閘、項目上馬、原料價格走低、成本降低,這些對于企業來說都是難得的發展機遇。不管‘熊市’、‘牛市’,只要動腦筋,辦法總會有的。”(轉8版)
年初,省國資委組成5個調研組,對省屬企業逐一調研,和企業共同會商,為企業發展把脈。在對國內外經濟形勢作出正確判斷的基礎上,省國資委確立了“三抓三保”的應對策略,即通過“抓資金、抓資源、抓項目”,贏得發展機遇,實現“保增長、保運行、保穩定”的預定目標。
資金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在國資委的協調下,蘭州長城電工成功發行1.78億元信托理財產品,爭取到政策貼息2818萬元;東興鋁業爭取到增量電價每千瓦時優惠5分錢政策和財政貼息等1億多元;祁連山集團通過非公開增發成功融資6.98億元。
一筆筆資金的強力注入,為處在危機嚴寒中的企業發展帶來了溫暖與生機。
產品價格走低,資產“打折”,是市場萎縮的不良反應,但也是企業資源儲備的大好時機。白銀集團公司出資1.1億多元收購白乃廟銅業公司51%股權。窯街煤電公司投資5.2億元收購長山子煤炭資源。
鼓勵企業大量儲備資源,既是考驗決策者的膽識,實際上也是為企業在下一輪競爭中領跑創造條件。
項目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今年上半年,省屬企業緊緊抓住機遇,加快項目建設,贏得了危機中的主動。據統計,省屬企業今年計劃投資項目268個,總投資313.71億元,項目和投資額大大高于歷史同期。
實踐證明,省國資委“三保”找準了應對目標,“三抓”抓出了發展機遇。今年上半年,省屬企業生產經營效益止滑回升,給在危機中的我省經濟發展帶來了令人欣喜的亮色。
抱團取暖,互保共建謀生存
金融危機如同颶風過崗,任何一家企業都像風暴中處在大海里的一葉孤舟,個體之力極其有限,只有“抱團”才能“取暖”,只有合作才能生存、發展。當省政府作出重大項目“互保共建”決策以應對金融危機時,省國資委及時將這一舉措作為省屬企業應對金融危機,實現保增長目標的一項重要手段。
在省國資委的網站上,各個省屬企業的項目建設、產品品種、供需等信息一目了然。幫企業找活干,幫產品找市場,讓產品和市場直接對接,供給和需求直接對接,這是省國資委落實省委、省政府“互保共建”決策的一大舉措。
省國資委設立“互保共建網站”,不僅僅是一種倡議,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套科學有力的工作機制。今年以來,省國資委先后組織召開重點企業互保共建座談會,建立工作機制,協調省屬企業供需合作,引導企業積極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和省上有關部門組織的項目對接、銀企對接活動,加強省屬企業戰略協作,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把“互保共建”舉措全方位地深入到省屬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層面。
與此同時,“互保共建”也成為企業的共同行動。酒鋼集團、祁連山水泥集團分別為蘭渝鐵路、中鋁連城分公司等企業的建設項目提供鋼材84萬噸、水泥800多萬噸;省建總公司承攬祁連山水泥集團在青海、甘谷兩地建設項目,八冶建設集團承攬祁連山水泥集團在隴南的建設項目;蘭州長城電工股份公司為省電力公司和祁連山水泥集團提供開關柜及設備;蘭州蘭電公司為大唐甘肅公司、祁連山水泥集團提供發電設備、電機等產品;白銀公司為蘭州眾邦電纜公司提供銅產品;白銀公司同酒鋼集團簽訂鋼材協議……通過“互保共建”,我省內部產銷對路、協同作戰、共抗風險的經營網絡正在形成,企業間相互支持、團結互助的氛圍逐漸濃厚。“互保共建”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是顯著的。統計表明,今年7月,30戶省屬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3.88億元,環比增長10.25%。參與“互保共建”的企業尤為明顯,酒鋼集團7月份銷售收入增長44.1%。
資本運作,深化改革謀發展
加強國企改革,優化產品結構,促進企業轉型,一直是省國資委和省屬企業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全球金融危機襲來時,國企改革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能否在危機中破浪前行,通過深化改革和資本運作,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成為省國資委和省屬企業科學發展征途中的新挑戰。
馬艾武認為,金融危機降低了并購成本,以占領目標市場為目的的戰略性并購機會相對增多,這對優勢企業完善產業鏈條、拓寬市場份額、合理構筑企業規模是一次難得的機遇。而事實上,在金融危機面前,省屬企業的內部改革和資本運作不僅沒有擱淺,而是在“深水區”不斷深化。
今年,華煤集團與華能集團順利完成二次重組,省國資委向華能集團轉讓9%股權,華能集團實現了對華煤集團的相對控股。蘭光集團重組、祁連山控股與中材集團戰略合作等企業兼并重組項目都在加速推進。省國資委積極謀劃省屬企業戰略重組,搭建引資和項目建設平臺,增強了國有資本活力、影響力和控制力,推動我省國企做大做強。
隨著省屬企業改革的深入推進,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中,企業戰略重組機會增多,尤其要加強監管。今年以來,省國資委通過加強國資監管制度、經營責任、企業風險防范、國有產權管理體系建設,著力推動國資監管各項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根據省政府的要求,今年省國資委對省屬13戶重點工業企業保增長的各項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督查考核,首次將考核結果與企業領導人員的年度考核、薪酬兌現、升降去留掛鉤,督促省屬企業迎難而上,全力做好保增長的各項工作。
危機依然沒有遠去,但我省多數國有大企業的生產正在企穩、向好,已是不爭的事實。采訪中一向出言謹慎的馬艾武說起這一點時大膽地說:“危機中,我們更加學會了從做婆婆向當股東、管股權的轉變,更好地實現了從監管部門的獨唱,到與監管企業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