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的“轉”與“變”
———在甘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話題的關注熱度持續升高。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全國人大代表、天水市委書記張景輝說。“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對轉變發展方式有著更深的體會,只有變,才有出路,才能更好地發展。”
甘肅經濟結構偏重,金融危機使我們有了切膚之痛。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我省地處內陸,受金融危機的沖擊應該很小。但恰恰相反,甘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單一。“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天水市的裝備制造企業堅持自主創新,延長產業鏈,提升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最終不僅度過了艱難時期,而且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張景輝說。
那么甘肅該如何轉變?在甘人大代表和委員們,在審議中統一思想,在討論中凝聚力量,大家一致認為,發展方式不僅要轉變,還要更加“快速”地轉變,而且要向著“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轉變。
“加快新能源基地建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跟進涉及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的規劃及項目,這都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張世珍委員說。他認為,甘肅要從新能源基地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角度,緊緊抓住甘肅被納入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省這一機遇,通過風電產業等項目推動甘肅經濟結構的調整。“甘肅經濟的主要支柱是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屬,都是能源型的。應該把經濟方式轉變的重心放在技術創新,特別是核心技術與人才引進上。”寧崇瑞委員建議。
“轉變必須是立足實際的,必須符合當地的實際,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是千篇一律的。”張景輝代表說。他認為,省委提出的“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十六字區域發展戰略,最符合甘肅實際,而且有利于產業布局調整,必須堅決貫徹實施。
企業家喜歡用事實說話,來自經濟界的李沛興委員用切身體會闡述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好處:“我們把發展的重點放在了企業的節能減排和技術改造上。去年7月,20萬噸高純陰極銅項目一期順利建成投產。隨著二期工程和貴金屬綜合利用工程的建設,白銀有色集團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和綜合利用水平將領跑國內同行業。”
轉變呼喚改革,改革加快轉變。轉變,將為甘肅開創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本報北京3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