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轉變邁出堅實的一步
——甘肅省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綜述
本報記者王朝霞實習 生馬 婷
七月隴原,河東旱區全膜玉米抽穗拔節,河西灌區蔬菜長勢喜人;隴東蘋果帶纏繞層層梯田,隴南中藥材綠遍山坡梁峁。
在這片稼禾盈野的土地上,旱作農業基本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特色產業已形成區域化格局。甘肅農業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黃金期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期。
蓬勃興起的農村土地流轉,正在引發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革。推進旱作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由千家萬戶分散種植向集約化經營,引導農民走出土地增加非農產業收入,成為引領甘肅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強大“引擎”。
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
隨著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旱作農業實現重大突破,探索出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新路子。2009年,全省糧食總產達906萬噸,創歷史新高。
經過多年農業結構調整,特色優勢產業跨越式發展。馬鈴薯、中藥材、苜蓿草、玉米制種、啤酒大麥5個產業位居全國第一,食用百合、肉羔羊、釀酒葡萄等10個產業位居全國前五位。
目前,甘肅農業已走到一個至要的關節點上,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增產增效、重大技術推廣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素已具備。甘肅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中新的突破口在哪里?面臨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如何保證高品質、高標準、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如何把千家萬戶“層次不一”的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緊密對接?
在甘肅農業發展的關鍵轉換點上,省委、省政府根據農業階段性發展的要求,順應自然規律、市場規律和科學規律,推進以農村土地流轉為主的農村經營體制改革,作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
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也是適應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加快轉移,引導各類市場主體投資高效生態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加快土地流轉,也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作為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這為我省新形勢下發展現代農業指明了方向。
我省農業發展到現階段,農村耕地一方面呈現出“你家1畝、我家2畝”的分散經營格局,難以形成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同時,隨著工業化發展、城鎮化進程、農民工進城,耕地出現了代耕代種、撂荒棄種的現象。
農業、農民問題的核心,實質上就是土地問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過去30多年為甘肅農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以家庭為單位的土地分散經營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矛盾日益凸現。亟須將分塊條割的土地流轉向種養能手和大戶,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甘肅農業現階段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面積少,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不接軌。甘肅農業下一步的發展,必須加快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才能實現現代農業所需的農產品在‘數量上的支持’和‘質量上的保證’。”省農牧廳廳長武文斌如是說。
農戶分散土地向龍頭企業、種養能手、合作組織集中
早在2003年,我省在臨澤、靖遠、靈臺縣開展土地流轉試點。2006年,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省農牧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意見》。2009年,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現場觀摩座談會議,會后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通知》。
政策的支持與引導,使我省土地流轉從悄然興起到轟轟烈烈。由農戶之間零散流轉,向種養大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模化流轉。據統計,截至2009年,全省農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轉141.18萬畝,比2008年增加55.63萬畝,增長65.6%。至今年6月底,全省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171.4萬畝。
我省探索和創新的轉讓、轉包、反租倒包、出租、互換等多種土地流轉方式,顯示出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山丹清泉鎮雙橋村,千畝馬鈴薯蔓葉翠綠,長勢整齊。趙成智等76戶農民將1000畝耕地出租給馬鈴薯產業協會,趙成智除了每年2000元的4畝地租收入外,從事馬鈴薯切種、田間管理等還收入3300元。他慶幸協會全面機械化耕種、良種良法全覆蓋,挽回了今年春季低溫凍害耽誤的農時。
山丹縣通過土地流轉,帶動特色產業規模化經營,馬鈴薯、啤酒大麥、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分別達13萬畝、10萬畝、10萬畝,其中馬鈴薯從種植到采收的機械化率達到85%以上,良種率達100%。
土地流轉在我省蓬勃興起,從河東地區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樣經營模式的土地流轉,到河西地區“量大面廣”的“小莊園”等規模化土地流轉,已在全省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展現了土地規模經營制度下我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魅力。
我省蔬菜產業,通過土地流轉做精做專的實例屢見不鮮。敦煌市楊家橋鄉蘭飛蔬菜專業合作社以租賃方式流轉蘭州村七組26戶農戶100多畝土地,統一規劃、高標準建成65座日光溫室,畝收入3萬元,比以前種棉花收益高10倍。鎮原縣孟壩鎮王灣村以轉包形式引導415戶農民流轉土地2880畝,發展高效蔬菜生產,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
優質林果產業,在土地流轉中實現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麥積區圍繞農業區域布局規劃,引導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吸引龍頭企業投資開發,形成山東威龍公司6萬畝鮮食葡萄出口加工基地、城郊南山5萬畝花牛蘋果基地、社棠中山萬畝葡萄基地等農業主導基地,實現了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的轉變。
土地流轉后用于種植糧食作物占較高比重。全省流轉的171.4萬畝耕地中,種植的玉米、馬鈴薯分別達71.2萬畝、33.9萬畝,占規模經營總面積的33%、15.7%,促進了糧食產業化發展。“農村土地流轉后,不僅有利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而且促進了農村土地向懂技術、善經營、有資金、會管理的種養大戶和龍頭企業及合作組織集中,聚合技術、機械、良種、資金等要素合理配置,推動我省做大做強地方性特色產品和區域性優勢產業。”省農牧廳副廳長王亨通分析說。
更重要的是,通過土地流轉破解了當前農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銷售困難的瓶頸。土地流轉使大量社會資金融入企業或大戶,投資農業開發,企業或大戶具備開拓市場、研發新產品、打出品牌的實力,解決了農民單打獨斗賣難問題。規模化經營推進農產品保鮮冷藏、深加工產業發展,帶動龍頭企業崛起,形成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環。僅敦煌市2009年以來通過土地流轉吸納社會投資農業1.2億元。
在我省農民收入構成比例中,以特色產業為主的家庭經營收入占重要比重,是土地流轉帶來的明顯變化。同時,實現了分工分業,部分農民解放出來外出務工或從事二、三產業,部分“老把式”繼續經營流轉的土地,成為新一代農業產業工人。
玉門市赤金鎮朝陽村農民葉存貴把自家15畝地流轉給荷蘭紐內姆制種公司,一年凈得6000元租賃費,他又被回賃到制種基地務工,每年增收4500元,他兒子騰出手腳進城打工,年收入2萬元。他說:“如今種地我是一分也不投、一點風險也不擔。”
土地流轉,從分散走向集中,農民從單干到合作,黃土地正釋放出巨大的生產潛力。
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向“規范有序市場”流轉
長期以來,農民視土地為命根子。如何確保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利益?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和省委十一屆五次全委會通過的《實施意見》,鮮明地提出了“三個不得”,即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農業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同時,土地流轉并不改變原有土地的長期承包關系,農民仍舊是“掌握”土地承包權的“主人”,這使農民吃上“定心丸”,自覺自愿參與土地流轉。
在西峰區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交易大廳里,閃爍的電子大屏上,顯示著某某家有幾畝地、土質如何、出租費多少以及某某公司需要租用多少畝耕地等信息,有關土地租賃、轉讓、互換、出租等供需信息集中在此發布。
“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搭建了農村土地流轉的新平臺,不僅規范了土地流轉方式,還可以成為聯結市場供需的紐帶。”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服務中心按照信息發布、流轉申請、審查批準、簽訂合同、建檔立卡、業務指導、糾紛調處、跟蹤回訪“八個步驟”規范流轉程度,建立流轉市場,確保了農民在土地流轉中不失地、不失權、不失利、不失業。
像西峰區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這樣的縣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在全省有13個、鄉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61個。這些中心開展土地流轉的供求登記、信息發布、合同簽訂、咨詢評估等服務,暢通了土地流轉渠道,使土地流轉由農戶私下口頭交易,向有合同、有登記、有檔案的規范有序市場流轉。
前幾年,我省土地流轉處于農民自發、無序狀態。由于供求信息不對稱,一些農民外出打工,擔心耕地撂荒,但不知道租給誰,而想擴大經營規模的大戶和企業,又難以租到合適的土地。農戶間土地流轉私下口頭協議多,書面合同不到50%,導致土地流轉糾紛時有發生。
我省積極構建農村土地糾紛仲裁調解體系,省政府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建立農村土地糾紛仲裁調解機構,維護廣大農民合法權益。2009年,全省受理土地承包及流轉糾紛5779件,調處5139件,其中調解4773件,仲裁366件,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保駕護航”。
各地在資金上扶持土地流轉。山丹縣對連片規模經營的流轉戶,流轉2年以上連片在200至500畝、500至1000畝、1000畝以上的,縣財政一次性分別給予每畝40元、60元、80元的獎勵;徽縣為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能人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累計投入項目資金和信貸資金2800萬元,實現規模流轉土地1.4萬畝。
一些地方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支持土地流轉。武山縣把已經放棄經營土地、進城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城鎮社保體系,避免他們重新返鄉務農。山東威龍公司在麥積區6萬畝鮮食葡萄基地建設中,為土地流轉戶中年滿65歲的村民每人每年給予500元的農村低保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