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白龍江向隴東調水 保障能源基地科學發展
——就解決隴東水資源問題獨家專訪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志強

水,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
然而,甘肅缺少的正是水。慶陽、平涼、天水三市亦不例外,這三個市處于我省水資源最為匱乏的黃河支流渭河、涇河流域。
隨著國家“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以及省委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由慶陽和平涼組成的隴東能源基地和天水地區正在加速奔跑。面對當地日新月異的發展,隴東和天水的水資源問題成了許多人越來越關注的話題。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給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希望。
這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首個關于水利的綜合性政策文件,第一次將目光聚焦在水利問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舉措。
興隴之要,其樞在水。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搶抓政策機遇,進一步加快我省水利改革發展,省委省政府也出臺了《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全省水利改革發展要堅持高效節水、適度調水、嚴格管水、依法治水,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強化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加強骨干水利工程建設、重點流域治理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努力保障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為全省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水利支撐的指導思想。
在此《意見》中,省委、省政府決定,“開展白龍江引水工程論證工作,為平慶能源化工基地提供水資源保障”。
隴東能源基地對水資源需求究竟是不是很緊張?如果是,解決這一問題,非要從隴南跨流域調水嗎,究竟有沒有這個必要,從隴東能源基地所在的黃河流域調水行不行?從白龍江調水這一方案可行嗎,技術上有沒有難關?……帶著人們的種種疑問,記者采訪了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志強博士。
為加快隴東能源基地的建設,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實施跨流域調水十分必要和迫切。省委、省政府已經決定,開展白龍江引水工程論證工作,為能源化工基地提供水資源保障
記者:王院長,您好!謝謝您于百忙之中抽空接受采訪。人們都很關心隴東能源基地的水資源保障問題。請問,為何解決這一問題,就得謀劃從隴南向隴東跨流域調水呢?
王志強:之所以提出從隴南向隴東跨流域調水這一構想,首先是因為慶陽、平涼、天水這三座城市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由慶陽和平涼組成的隴東地區,屬于國家鄂爾多斯盆地能源綜合開發基地的一部分。區域內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煤炭資源86.78億噸,煤層氣13588億立方米,含油面積412平方公里,油氣資源4.6億噸。天水市,則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
為科學、合理開發我省能源以及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近年來,慶陽、平涼、天水的發展備受關注。在國務院發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天水市被列為次中心城市,慶陽、平涼列入經濟輻射區;在省委“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中,隴東能源基地建設作為“東翼”,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去年,在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又明確提出,隴東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要加快建設能源化工體系,并明確提出要加快天水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以促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發展。在這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下,慶陽、平涼、天水必將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極,有力推動我省實現跨越式發展。
但是,我們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慶陽、平涼、天水三市均存在資源性缺水問題,不能滿足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能源開發的需水要求,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第一,這一區域水資源短缺,開發利用難度大。
慶陽、平涼、天水三市分屬西秦嶺山地、隴中黃土高原和隴東黃土高原區,區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緊缺,屬資源型、工程型缺水地區。區域內人均水資源量37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與此同時,區域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降水季節性變化大,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左右,而且多以暴雨出現。這使得這一區域非汛期水量小,汛期水量集中,泥沙含量大,水質差,修建水庫等水利工程受到限制,水資源難以利用。
第二,這一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國民經濟擠占生態環境用水。
根據調查分析,目前,在慶陽、平涼、天水,當地國民經濟發展需水13.01億立方米,而實際供水僅有9.49億立方米,缺水3.53億立方米,缺水程度達27.1%。缺水主要集中表現在農業和居民生活方面,城市生態環境基本無用水,而且城市和工業用水擠占農業用水和河道生態環境用水也時有發生。
據我們預測,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和隴東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區域用水需求量必將快速增長,水資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重。到2025年,黃河流域缺水將達到15.29億立方米,考慮當地水資源可開發水量、污水回用、集雨工程及鹽環定揚黃工程水量,天水經濟區和隴東能源基地總缺水量將達10.0億立方米。
第三,這一區域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環境面臨嚴重挑戰。
在這一區域,目前大部分土地黃土裸露,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導致了局部區域土地退化,草場沙化,生態惡化,不僅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困難,更對人民的生存環境構成嚴重威脅。特別是慶陽北部地區,長年的干旱,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毛烏素沙漠南侵日趨明顯,荒漠化面積迅速擴大,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存環境。
近幾年來,伴隨石油勘探和煤炭開發,在隴東能源基地,已造成局部的地表和地下水資源污染,致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可利用程度進一步降低。隨著能源基地的建設,石油化工、煤炭、煤電、煤化工等能源產業規模化發展,區域工業化程度將大幅提高,加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工業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均會有較大增長,相應廢污水排放量也將相應增加,水環境面臨著巨大壓力。
因此,為加快隴東能源基地的建設,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實施跨流域調水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也是解決這一區域水資源短缺的唯一途徑,對于整個甘肅乃至西部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記者:請問,這樣跨流域的調水符合當前形勢和政策嗎?
王志強:跨流域調水是人類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一種工程手段,資源性缺水的地區,在實行節水、治污后仍不能滿足需求,就需要考慮是否有條件進行跨流域調水。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得到了長足發展。20世紀末以來,為解決一些地區水資源緊缺問題,我國的跨流域調水工程進入一個建設高峰期。譬如我們熟知的引洮工程。
從全省水資源供需分析來看,目前,全省供水量120.63億立方米,需水量140.78億立方米,缺水量20.15億立方米,缺水程度14.31%。到2015年,全省供水量125.06億立方米,需水量147.23億立方米,缺水量22.16億立方米,缺水程度15.05%。到2025年,全省供水量137.34億立方米,缺水量24.20億立方米,缺水程度14.98%。
不難看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始終大于供應,要求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增加水資源的供應量,國家從政策層面應該會給予大力支持的。
在這一區域現有黃河流域已無用水指標的情況下,從長江流域的隴南白龍江跨流域調水,成了解決這一區域水資源短缺的唯一途徑
記者:請問王院長,為何不能從慶陽、平涼、天水周邊的黃河流域引水呢?像我們知道,今年年底前,鹽環定揚黃續建工程將把黃河水引到環縣縣城;在規劃中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中,洮河水也將引向平涼的靜寧、天水的甘谷、武山、秦安等縣,這些水不能再向前延伸一下,保障整個區域的用水需求嗎?
王志強:這主要是因為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受國家分水指標限制,隴東能源基地想再增加取水量,已無指標。
甘肅省分屬內陸河、黃河和長江三大流域。內陸河流域包括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三個水系;黃河流域包括黃河干流、洮河、湟水、涇河、渭河等六個水系;長江流域為嘉陵江水系。
我省黃河流域總水資源量127.78億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總量50.93億立方米,人口占全省的70%,耕地為全省的70%,工業產值占全省的69%。1987年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1987)61號文批準的國家計委和水電部《關于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報告的通知》,這是我國首次由中央政府批準的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供水對象包括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等11個省市。根據指標,我省黃河流域地表水年耗水指標30.4億立方米,年可取水量為48.3億立方米左右。從目前用水情況看,黃河流域已無富余指標。
因此,從長遠來看,解決慶陽、平涼、天水三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唯一途徑,只能是跨流域調水。
記者:那么,為何是從長江流域調水呢?
王志強:在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受國家分水指標限制的情況下,內陸河石羊河、黑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又超過100%,我們其實也只能將調水的目光投向長江流域。
實際上,甘肅省長江流域水資源較為豐富,又是水多地少。
甘肅省長江流域自產地表水資源量100.36億立方米,入境水資源量33.60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33.96億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約30億立方米。
資料顯示,長江流域自產水資源量占全省的35%,但這一地區的人口和耕地只占全省總人口及耕地的12%和13%,工業產值也只有全省的5%。目前,我省長江流域各行業用水量為3.15億立方米,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僅為3.1%,水資源利用率較低。
記者:在我省長江流域的諸多河流中,選擇白龍江的科學依據又是什么?
王志強:甘肅省長江流域部分屬長江流域上游嘉陵江水系,其中諸多河流中,白龍江水量最大,白水江次之,第三為西漢水。由于白水江高程較天水和隴東地區高程均低且水量少,遠距離不宜調水,白龍江和西漢水均可考慮作為調水河流。
白龍江發源于我省碌曲縣郎木寺,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我省境內河流長475公里,流域多年平均自產水資源量為69.10億立方米。
西漢水屬嘉陵江較大的一級支流,發源于天水市秦城區。在我省境內河流長216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約16.7億立方米。
再看地形條件,甘肅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交會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隴南海拔一般為1800~3500米,慶陽平均海拔1200~1500米,東南涇河河谷谷地885米。
因此,從水源、水資源利用及地形條件等方面分析,從白龍江上游選址,水量具備且可自流調水;從西漢水下游選址,水量亦滿足,但需高揚程提水。
由此可知,白龍江自流調水為比較理想的方案。
記者:請問,從白龍江跨流域向隴東調水,初步規劃的方案是什么,這聽起來很宏偉的構想,技術方面可行嗎?
王志強:我們初步規劃的白龍江自流調水線路從迭部立節上游斷面1800米高程自流引水,年調水量約10億立方米,將途經宕昌、武山、莊浪、平涼至慶陽,線路總長400公里。
的確,甘南、隴南一帶地質條件復雜。但近年來,省內外在復雜地形地質條件下已建有引大、引洮、引漢濟渭、南水北調(東線、中線)等跨流域調水工程,景電、靖會、三電、鹽環定揚黃工程等高揚程提水工程。借鑒這些水利工程的成功經驗,以及向正在建設的、經過隴南地區的國道212線和蘭渝鐵路工程“取經”,向隴東實施跨流域長距離調水工程,在技術上基本不存在無法解決的難題。
在資金籌措上,由于跨流域調水工程公益性、基礎性的特點,決定籌資應是政府主導,多元化籌資。關系國計民生,跨流域、跨地區的重大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由中央政府投資為主,受益地區按照受益程度、受益范圍、經濟實力共同分擔。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后,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甘肅的支持力度。在省委“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我省經濟發展速度將更快,經濟實力將進一步增強,地方配套能力將逐步增強,因此,資金籌措應該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