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甘肅文化新輝煌
——我省打造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紀略

抓住“戰略機遇”,打造“戰略平臺”
編者按 今天,甘肅省加快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推進文化大省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這標志著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即將步入快車道,甘肅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不久將到來。
文化決定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與后勁。作為文化資源大省,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我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新成就、新經驗,彰顯了甘肅獨特的文化魅力。去年3月,我省立足自身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文化特色,提出了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戰略構想,力求以此為重要的戰略平臺,大力推進文化大省建設,探索出一條經濟欠發達但文化資源富集地區實現科學發展的新路子,得到中央領導和各個方面的肯定與贊譽。近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圍繞這一主題,本報采寫了通訊《創造甘肅文化新輝煌》,與讀者一起感受甘肅在文化建設之路上的時代脈動。

甘肅日報記者 張 倩 配圖:天水在線
孕育生機的初春,總會帶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近日,備受全省各界關注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明確甘肅省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平臺,推進文化大省建設。這不僅意味著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而且為甘肅實現文化騰飛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也必將注定開啟經濟欠發達但文化資源富集地區實現科學發展的新篇章。
承載“國家責任”,肩負“發展使命”
甘肅,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
悠悠八千年薪火相傳,鑄就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也構成了文化甘肅的絢麗圖景和恒久魅力——
有統計顯示,甘肅在歷史遺產、經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觀光文化等四類資源豐度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五,境內有古文化遺址7000多處,各類石窟寺337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3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4座,重大革命文物遺址300多處。距今8000年的秦安大地灣文化是農業文明的源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甘肅臨潭陳旗磨溝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三期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重點中心性聚落之一。全省出土漢簡6萬多枚,占全國出土總數的82%,是見證國家統一的重要原始材料。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嘉峪關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紅色文化星羅棋布,是國家12個重點紅色旅游省區之一。《讀者》雜志發行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絲路花雨》《大夢敦煌》享譽全球,成為中華民族舞劇的重要里程碑。
而自古以來,甘肅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融合之地,也是祖國統一和邊疆穩定的見證地;歷史上,甘肅就有拱衛中原、護翼寧青、保疆援藏的戰略地位,承擔著華夏文明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歷史使命。
……
無論是悠久厚重的傳統文化還是閃耀時代光芒的現代表達,抑或是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這些,都無可爭辯地成為甘肅輝煌文化和華夏文明不可磨滅的文化符號和印記。
然而,多年來,守著豐厚文化“家底”的甘肅,卻未能在文化建設上有更多新的突破、大的作為。不容忽視的現狀是,甘肅目前還處在資源豐富而經濟落后、文化厚重但無力借助的尷尬境地。
無論站在全局的高度還是立足甘肅的實際,無論是歷史責任還是現實需要,甘肅都沒有理由忽視文化的意義、忽視自身的優勢、忽視歷史的機遇。必須要用全新的戰略思維,持續推進甘肅文化建設,培育具有甘肅風貌、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真正提升文化軟實力,使之成為甘肅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新引擎。
由此,一道重大的戰略命題就擺在了省委、省政府的面前。
在全面分析我省文化資源稟賦與發展現狀,深入思考和反復研究后,以文化建設帶動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新思路一步步清晰——
“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甘肅選擇什么樣的切入點,才能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的目標?我們跟發達省份拼經濟、拼人才、拼科技,沒太多的出路。可以拼的就是文化、資源、特色。甘肅是文物的集中點、華夏文明的閃光點,發展文化產業是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支撐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不止一次地這樣闡述道。
基于此,2012年3月,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央媒體采訪時,王三運響亮地提出了全力打造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戰略構想,認為在甘肅建立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條件具備,優勢明顯。
同年4月,在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王三運在黨代會報告中鄭重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著力打造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全面提升甘肅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這一戰略性的重大決策,不僅是甘肅自身發展的使命需要,也是甘肅承載國家責任的具體表現,對于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保障國家經濟文化和國防安全、促進各民族團結發展和經濟轉型跨越具有重要意義。

抓住“戰略機遇”,打造“戰略平臺”
當隴原兒女把目光聚焦到“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時,蘊藏已久的文化自信噴薄而發。因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也能演奏文化發展的“第一把小提琴”。 的確,對甘肅而言,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具有良好的歷史機遇和政策環境——
2010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國家層面明確了甘肅“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的戰略定位,提出甘肅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目標。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了“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的區域戰略定位。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對自然人文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產業發展等都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些文件的出臺,將甘肅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為我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條件。
機遇,總會垂青有準備的人。為此,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高度重視,殫精竭慮,親自謀劃。省委宣傳部積極牽頭抓總,協調組織多方力量群策群力,開展了大量前期調研和論證工作。同時,省上先后多次組織召開相關座談會,針對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研討,聽取多方意見和建議。
在研討論證過程中,全省各方面專家學者和市州負責同志普遍認為,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不僅是甘肅對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最有力的貫徹落實,更是推動全省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的一大創舉。
與此同時,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了一批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相關的重大項目、重大活動,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奠定更為扎實的工作基礎——
甘肅省博物館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90萬戶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金昌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工作順利推進,蘭州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獲得批準,敦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建設和申報工作有序推進,首屆國際文化產業大會、“張芝獎”全國書法大賽、第九屆中國民間藝術節、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成功舉辦,文化體制改革階段性任務全面完成……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溫家寶、李長春、劉云山、馬凱、劉延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先后多次對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作出重要批示或指示。溫家寶總理在2012年全國“兩會”聽取我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議后指出,甘肅雖然是一個貧困地區,但確實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大量的文化資源進行發掘培育發展很有潛力。李長春、劉云山同志對建立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設想表示贊同,認為這是甘肅文化大省建設的一項前瞻性、創新性、系統性和標志性工程。
2012年7月,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專題調研組圍繞我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展開調研,在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2012年10月,我省啟動實施“3341”項目工程,明確提出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三大戰略平臺之一予以重點打造,更加有力地推動了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

發揮“甘肅特色”,續寫“文化輝煌”
如何統籌全省文化歷史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依托豐富獨特的文化資源,使華夏文明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推動文化大省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我省已明確提出了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總體思路、工作布局、重點任務,并將采取綜合保障措施,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
從戰略定位而言,我省將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平臺,把甘肅建設成為繼承優秀歷史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產業帶動經濟轉型發展、推動現代文化創新的文化大省,探索經濟欠發達但文化資源富集地區實現科學發展的路子。
從發展目標來看,我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總體將分兩個階段:2012年——2015年為第一階段。編制出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總體規劃,啟動實施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重點項目,到2015年,重點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以上。2016年——2020年為第二階段。全面實施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項目,到2020年,大多數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充分展示,形成較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全國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西部現代文化創新發展的新高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以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在工作布局上,我省將打破現有行政界限,統籌全省文化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以文化建設為主題,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為主線,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一帶”是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三區”是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和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區;“十三板塊”包括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利用、民族文化傳承、古籍整理出版、紅色文化弘揚、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節慶賽事會展舉辦。
據了解,為了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我省將成立協調推進小組,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統籌協調。同時,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深化拓展西部大開發各項優惠政策,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在進一步加大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的同時,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文化領域建設,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大力支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
目前,著力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已成為全省上下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隨著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全力推進建設,甘肅的文化名片一定會越擦越亮,甘肅發展的步履一定會更加鏗鏘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