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大資源 發揮大優勢
——我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系列報道之條件篇
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地處內陸、經濟落后的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并非突發奇想,而是在全面翔實的資源盤點、省情論證、經驗總結、機遇分析后,經過深思熟慮后的科學決斷。
正如文化部部長蔡武所說,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平臺,整體推進文化大省建設,是在綜合分析甘肅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深刻總結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綜合研判我國當前發展戰略,特別是文化發展戰略和我國面臨的機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甘肅省情,符合甘肅人民愿望,有著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
文化資源廣博豐厚,地域文化鮮明獨特
“甘肅是名副其實的文化資源寶庫。”甘肅省地方史志學會會長張克復對甘肅文化資源了然于胸,隨著他的描繪,一張絢爛的文化地圖徐徐展開: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伏羲、女媧、神農、軒轅黃帝、西王母等始祖“祖籍甘肅”,并以古代神話、廟宇寺窟、畫像雕塑等形式在甘肅留下不可湮沒的印跡和投影。大禹治水的九條河,有六條在甘肅或發端于甘肅,是大禹文化的中心地。自漢唐十六國時期,多民族文化在甘肅延續至今,可謂“少數民族文化遺存的博物館”。是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東來”和道教文化“西去”的通道。全省共有遠古時代以來的遺址遺跡17000余處,非物質文化遺產27000余種,各類石窟寺337座,出土漢簡占全國總數的82%,有266部古籍入選《國家珍稀古籍名錄》,館藏文物近43萬件,明長城居全國之首。敦煌莫高窟、嘉峪關、“花兒”、《讀者》《絲路花雨》《大夢敦煌》享譽全球,敦煌學、簡牘學發展為世界顯學。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這些星羅棋布點綴在甘肅狹長地帶上的文化遺產資源,色彩斑斕,光彩奪目——這正是華夏文明起源和繁榮發展的重要見證和典型標志,成為打開塵封已久的古老華夏文明殿堂的一串金鑰匙。
“甘肅,處于西北‘座中聯六’的重要地位,文化資源的源頭性、包容性、民族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征是全國華夏文明生態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縮影。”西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基說,秦安大地灣文化、慶陽周祖文化、平涼道源地文化等帶有源頭性的文化遺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性與重要性在全國無與倫比。劉基條分縷析,早在20萬年前,甘肅境內就有人類生息。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文化遺址不僅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還是華夏先民從鄉村走向城鎮發展變遷的最早見證,被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譽為“城鄉革命的前奏曲”。周王朝先祖從隴東高原崛起,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禮儀與道德傳統。秦王朝先祖從隴南山地崛起,鑄造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西漢張騫“鑿空”,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由東向西橫貫甘肅全境,甘肅成為中西陸路交通的孔道和門戶。北方“胡風”勁吹,五涼文化成為隋唐盛世文化制度的源頭之一。甘肅還是中國舊石器、中國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青銅器的最早發現地。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經說過:“我們知道,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在《仰望星空——甘肅考古文化叢書》中也說過:“中國歷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問和謎團,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肅。”
理論研究廣泛深厚,文化發展勢頭強勁
“建設‘創新區’也建立在深厚的理論研究工作之上。”劉基告訴記者,《甘肅古代史》《甘肅通史》《隴文化研究叢書》《隴右文化》等專著對甘肅文化進行了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2012年,以“華夏文明”為研究重心的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在西北師大相繼成立,并圍繞“華夏文明”做了大量的研究,全面梳理、解析甘肅歷史文化資源的《華夏文明在甘肅》一書即將出版,系統搜集、梳理伏羲文化源流的《伏羲文化大典》項目已經啟動……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戰略設想以來,與之相關的重大項目、重大活動均已啟動實施。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利用、嘉峪關古跡保護、夏河拉卜楞寺保護維修,已得到全面落實和加強。目前,我省有關方面已和深圳華強集團簽約,投資22億元,在嘉峪關建設文化科技產業基地;與美國希爾頓(中國)集團中國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投資200億元,在甘肅臨洮建設“太石水城”項目。
此外,省博物館被公布為國家一級博物館,6處遺產點進入“絲綢之路”申遺項目,甘肅簡牘博物館成立進入倒計時;農家書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290萬戶“戶戶通”工程建設全面完成;金昌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順利推進,蘭州建設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獲得批準,敦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建設和申報工作有序進行;首屆國際產業大會、“張芝獎”全國書法大賽、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成功舉辦。
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全線告捷,一度僵滯的文化發展棋局全面激活:省雜技團從百萬“負”翁到千萬富翁,職工平均月收入從四五百元到四五千元;蘭州大劇院創排的《鼓舞中國》繼《大夢敦煌》之后,再次贏得市場青睞。眾多文化新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讀者”智能手機問世,首部系列音像制品《中國花兒》首發,《天下第一橋》《敦煌戀》個個走紅。
一系列舉措推動甘肅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產業大省闊步前進,從2006年到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實現5年翻番。“2012年簽約項目156個,已經開始實施落地項目135個,簽約總資金600多億元,已經完成的資金70多億元。”王三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政策環境一路向好,文化氛圍愈加濃厚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省文化建設,這是我省建設‘創新區’的最大優勢。”張克復說,“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甘肅文化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國家層面明確了甘肅“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的戰略定位;《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的區域戰略定位;《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對自然人文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產業發展等提出了明確要求;省委、省政府也出臺一系列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件。
如一輪輪強勁東風吹過,我省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平臺,推進文化大省建設有了堅實的國家政策基礎、重要的依據條件、濃厚的環境氛圍。
“隴原兒女對文化的保護、傳承精神和理念為我省建設‘創新區’蓄積了人氣優勢。”張克復頗有感觸,生活并不富裕的隴原兒女祖祖輩輩自豪、自信于燦爛輝煌的文化,并以令人動容的執著與無私保護、傳承著優秀文化,傳遞著文化建設的“正能量”。
“‘華夏文明’在西北師大絕對是個熱詞。”西北師大博導、社會科學處處長張兵告訴記者,“國學與華夏文明”公共課2012年面向全校本科生授課,2013年不僅要招收“華夏文明”專業的博士,還將開始中英文對照、面向全球的“華夏文明在甘肅”網絡精品課程……
全省各地、省內專家學者關于“文化大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論壇、座談、調研頻繁舉行,真知灼見,激情蕩漾,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已成全省人民共識。
“隴原大地萬樹梨花競相開放的文化春天來了。”張克復滿懷信心與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