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原鄉村巨變無聲
——省委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一周年回眸
(上)
甘肅日報記者 吳夢寒
一年前的春天,省委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在隴原大地全面展開。為了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甘肅人打響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貧困戰役。
一年來,從千里河西到隴東大地,從省委書記到普通干部,陸續走出辦公室,背負行囊,下鄉駐村,和群眾面對面、手拉手、心貼心,聯村聯戶扶貧解困。全省14411個單位的408454名干部,共聯系了15504個村、670656戶貧困戶,實現全覆蓋。
一年的時間不長,不過一次四季流轉。一年的時間也不短,當春風再次吹拂,回望這一年,隴原大地處處巨變無聲。
說說咱家新變化
3月17日下午,武山縣洛門鎮改口村。村民趙生明正在自家院里忙乎。見我們進門,趙生明趕緊招呼媳婦燒水泡茶。院里的水龍頭一擰開,清凌凌的自來水汩汩流出。
要說雙聯帶來的變化,趙生明說這自來水就是他家最大的變化。
武山縣境內水資源豐富,洛門鎮更因此成為蔬菜產業大鎮。可洛門鎮改口村偏偏是個嚴重缺水的干旱山村。趙生明說,以前吃水都要到5公里外的水簾洞去挑,一天挑一回,省著用能用一天。因為沒有水,家里不敢喂大牲口,別的地方,蔬菜產業搞得紅紅火火,可改口村就沒法種。趙生明家種著5畝小麥和玉米,僅僅掙個口糧錢。
雙聯行動開始后,省國土資源廳來到了幫扶點改口村,變化也從此開始。明確了“智力扶貧、設施扶貧、項目扶貧、規劃扶貧”的工作思路,省國土資源廳首先就從老百姓最需要解決的吃水難問題入手。投資170萬元的人畜飲水工程很快上馬。今年春節前,改口村200戶村民就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到4月底,還將再解決100戶農戶的安全飲水問題。
有了水,趙生明就不再種小麥了,今年他蓋起了一座大棚種起了蔬菜。這不,一棚豇豆很快就能上市了。
村支書康東順說,今年省國土資源廳還將在山上安排2000畝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現在有了水,等地整治好了,他計劃搞100畝韭菜、300畝果園,讓全村人都能有自己的富民產業。
要說變化,東鄉縣毛溝村人感受也很深。毛溝,是東鄉縣一條深溝,東鄉人稱之為不毛之地,毛溝村也因此得名。干旱和貧窮,如影隨形。一下雨,滿山溝的紅土化成泥漿,行人無法走路。出行難、交通不便是制約毛溝村群眾脫貧致富的首要問題。
在雙聯行動中,東鄉縣委縣政府采用大項目解決大出路、小項目解決家家戶戶門前路的辦法。鎖折二級公路總投資2.2億元,全長21.68公里,公路把溝里溝外連成一片,成為毛溝群眾乃至全縣28萬群眾的致富路。縣上整合資金硬化村社道路16條17.9公里,修建了4座便民橋,打通了斷頭路。
現在“爛泥路”成了“致富路”。村民馬佐成說:“現在一出家門口,就走上了水泥路。鎖折二級公路從毛溝里經過,以前走臨夏市得一個小時,現在十幾分鐘就能到了。”
像改口村和毛溝村這樣在短短一年內發生巨大變化的山村在隴原比比皆是。路通了、水來了、電穩了,農民住進小康屋……一個個破敗的村子不復再見,一個個嶄新的農村慢慢長成。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截至去年底,各聯村單位自籌資金25.67億元,聯戶干部捐款捐物1.26億元,解決了一大批事關貧困地區發展的突出問題,幫辦各類實事好事36萬多件,農村危房改造20萬戶,解決群眾急事難事16萬多件。
啃下這塊“硬骨頭”
沒有貧困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甘肅的全面小康,沒有幸福美好的新農村,就不會有幸福美好的新甘肅。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前不久在全國兩會上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強調,扶貧攻堅要啃“硬骨頭”。他說,甘肅要與全國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最大的難題在農村,最難啃的“硬骨頭”在貧困地區。
“硬骨頭”之所以硬,就在于貧困地區發展存在瓶頸,缺乏發展動力。針對貧困地區的發展瓶頸,“八個全覆蓋”和“五件實事”在我省全面啟動實施。“八個全覆蓋”中的兩個就有關農村金融,要在小額信貸業務、融資擔保服務上實現全覆蓋。
接下來,58個貧困縣全部建立擔保公司,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規模去年新增105億元,受益農戶達26.54萬戶。引進“中和農信”小額貸款,加快發展農民資金互助社和農村互助基金會等民間金融組織。
更令人振奮的是,省政府和中國農業銀行簽訂協議,設立“雙聯惠農貸款”。從2012年起,農行系統連續五年,每年安排60億元專項信貸資金,省財政廳每年安排資金全額全程貼息,降低門檻,簡化擔保手續,為58個貧困縣的所有貧困戶提供資金支持,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2012年9月11日,全省“雙聯惠農貸款”首發儀式在會寧縣甘溝驛鎮鐘家岔村舉行。至今年2月底,我省已為3.87萬貧困戶發放貸款26.76億元。
武山縣馬力鎮北順村的陳金元去年貸了5萬元,蓋起了日光溫室,種起了黃瓜。今年他的大棚黃瓜賣得好,到現在已經收入2萬元了。他說還能再賣4個月,這一個棚今年收入4萬元沒問題,5萬元貸款,最多兩年就還上了。
榆中縣園子岔鄉鼎元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鼎元,近日也從農行榆中支行金崖分行領到了60萬元“雙聯惠農貸款”,打算在原來種植甘草、百合的基礎上擴大種植面積。
隨著“雙聯惠農貸款”的展開,農民們以前不敢想的致富計劃,現在提上議事日程;許多多年想辦而沒辦成的事,現在成了現實。
資金一到位,富民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借助“雙聯”機遇,莊浪縣探索出了“政府+銀行+公司+基地”的“四方聯動”支農養牛的富民模式。南湖鎮石陽村里嶄新的養牛小區,讓農民邁上了致富路。
通渭縣馬營鎮華川村,“梯田道路打基礎,產業開發促增收,科技培訓提素質,健全組織抓保障”,通過“協會+企業+科研院所+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馬鈴薯良種繁育、草食畜牧業等優勢產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產業看起來不大,卻是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