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上展示的精美彩陶。本報首席記者 裴強 攝
民族特色的面具。
精美洮硯。
卡通人物“熊大”亮相文博會。
自漢代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中國從此走向世界,世界也由此了解中國。在第三屆國際文化產業大會暨第七屆甘肅省文博會主展館內,以“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合作與發展”為主題的展覽再次帶領人們踏上悠悠絲綢古道。從西安出發,看青銅三彩閃耀,經我國西北,品敦煌神韻,再到中亞諸國,踏羊毯柔軟、聞美酒飄香,到土耳其、意大利后,又是另一番地中海風情。不出展館,便可領略絲路沿線國家的風情,看到文化在穿行中融合漸變。
2000多年前,張騫從長安出發,開始西行。陜西,也成為絲綢之路的開端。在這次展覽上,陜西館展出了青銅器、陶罐、唐三彩、玉器,以及聞名世界的兵馬俑等文物。太多太多的歷史古跡和文化新區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作為“中華始祖文化圈”的中心,天水主打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展廳里掛出了一張天水市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發展規劃圖,麥積山、伏羲廟、木梯寺等風景區將連成一條文化長廊,每個風景區還將獨立打造各自的旅游園區。展廳還展示了其獨有的漆器、陶藝、編織工藝。
蘭州場館內,微縮的水車和樓臺、栩栩如生的刻葫蘆,展示了這座城市獨有的黃河文化。歷史承載于這些物件,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敦煌是甘肅這段絲綢之路上最耀眼的明星,場館內搭建起了一段象征著“絲路”的彩帶,彩帶上刻繪著莫高窟的壁畫、塑像。敦煌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國內外的參觀者,一位來自蘭州大學的南非留學生說:“我沒去過敦煌,想去看看,這里很好。”
在青海的場館內,50歲的國家非物質遺產傳承人何滿用鑿子在一個銀碗上刻花,不一會兒,細致的花朵就盛開了。他旁邊擺放著已經制作好的鐲子、碗筷和各種擺件,全部都是手工做成。唐卡也是青海的一大特色,兩個年輕的畫家坐在展廳里,現場畫著唐卡,一筆筆描繪著藏族文化的傳承。
向西,張騫踏出國界,走向了更遙遠的中亞和西亞。在土庫曼斯坦的展廳里,羊絨制品成為女士們的最愛,刺繡和羊絨融合為披肩,厚實的腳墊、地毯展示著中亞風情。另外一邊還展示著肅南的裕固族服飾、山丹烙畫,這是張掖市與土庫曼斯坦聯合辦展,張掖市邀請了多家土庫曼斯坦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企業,向參展嘉賓展示土庫曼斯坦的民族風情。
隨后,悠長的絲綢之路延伸到了歐洲的地中海,意大利的角斗士們站在門口歡迎大家的到來,熱情的參觀者們拉著他們不停地照相。意大利的卡布拉羅拉市與慶陽市作為友好城市共同參加展覽,慶陽展示了刺繡、香包等手工藝品。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深度融合,“絲綢之路”不再僅僅局限于曾經的沿線國家,增加了更廣泛、多元的概念。在我國越來越流行的韓國文化怎會缺席這場文化盛會,鳥叔的“騎馬舞”在韓國展廳的大屏幕上循環播放,韓服、小人偶、化妝品引來女孩們的圍觀,現代藝術展示更是顯露了這個國家的時尚文化。
本報首席記者 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