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扶貧,是我國互聯網時代扶貧方式的一種創新,可用“互聯網+扶貧”來表示。其主要內涵是政府幫助扶貧對象通過開辦網店等電子商務的方式達到減貧、脫貧目的的一種實踐活動。本文擬就政府電商扶貧的新思路、新問題以及應該采取的新對策做些初步探討。
政府電商扶貧的新思路
政府主導下的、大規模的電商扶貧發端于甘肅省隴南市——2013年12月,隴南市確定“推進電子商務實現集中突破”的市級發展戰略。2015年1月,國務院扶貧辦將該市列為全國首個電商扶貧試點市。2015年3月和4月,該市相繼出臺《電商扶貧試點工作方案》和《電商扶貧試點工作實施意見》。2015年5月23日,全國電商扶貧隴南試點新聞發布會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廳舉行,標志著政府主導下的電商扶貧試點工作正式開始。
隴南電商扶貧的新思路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是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等構建電商扶貧聯動機制,促進電子商務與扶貧工作的深度結合,探索我國扶貧工作的新模式和新途徑。即在電商產業起步階段以政府引導和扶持為主,到電商產業發展起來后,再確立市場主體地位。
二是通過建立電商平臺和構建行政推進、網店服務、網貨供應和網絡物流四大體系,營造電商扶貧的良好環境。該市計劃于2015年底建成隴南市電子商務產業孵化園和隴南市各縣電商服務中心。
三是通過以獎代補、系統培訓等方式扶持農民開網店,擴大農村“兩后生”和大學畢業生就業渠道。
四是通過由“兩后生”、大學畢業生和大學生村官等創辦的網店,幫助本村農民網購所需產品和推銷本地地方特色農產品,借以減少農民消費成本、增加農民實際收入。
五是通過貼息貸款等方式扶持電商龍頭企業發展,借以擴大扶貧功效。
政府電商扶貧面臨的新問題
農村基礎設施差、物流成本高等,通常被認為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主要問題,但筆者通過對甘肅省隴南市、天水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四個市州、16個典型縣(區)的實地調研,發現電商扶貧實踐中有諸多新的問題急需研究解決。
問題一:地方政府的認識有待提高。電商作為新業態,除少數地方外,地方政府官員對電商扶貧的機理、作用與意義的認知度相對低下,從而制約電商扶貧工作的進程。
問題二:電商扶貧培訓效益急需提高。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甘肅省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電商人才普遍奇缺。甘肅各地在引進人才的同時,需要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雖然甘肅省以及各市(州)、縣政府已投入相當財力開展電商培訓,但培訓課程的針對性、適用性等有待提升。如針對地方政府官員的培訓,主要目的是提高其對電商以及電商扶貧的認知度;而對從業者的培訓,主要是提高其從事電商業務的基本技能,兩者不能混淆。
問題三:電商扶貧培訓對象缺乏。電商培訓的重點對象是農村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壯年,但該群體多半外出打工,少數留守者因文化水平低等原因幾乎沒有培訓需求。盡管政府對參訓者免除一切費用并提供培訓期間的生活補貼,但許多縣的參訓者仍然嚴重不足。
問題四:農產品缺乏QS認證。農村網店出售的農產品中,有許多屬于食品(如土蜂蜜、食用油、食醋等),但這些農產品迄今沒有取得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QS”標志),這不僅與國家沒有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的食品不得出廠銷售等法規相悖,而且,網絡交易中一旦發生產品質量糾紛也難以解決。
問題五:電商的權益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國際上有電子商務示范法、電子簽名示范法、電子合同公約等電商法律規范,但我國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盡管2013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啟動了《電子商務法》的立法進程,但迄今沒有出臺。使網商和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按照目前淘寶網規則,對于投訴嚴重的網店采取封店措施。但淘寶網對少數消費者、特別是假冒消費者(競爭對手)的惡意投訴難以辨析,給“蒙冤”網商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這對我國電商產業可持續發展和電商扶貧是嚴峻挑戰。
對電商扶貧新對策的探索
對策一:地方政府組織部門通過黨校、行政學院等干部培訓主渠道,對地方有領導職務的公務員分批次開展電商和電商扶貧的專題培訓,以快速提高公務員、特別是地方政府領導干部對電商和電商扶貧的功能、特點以及經濟與社會效益的認知度,這是保證我國電商扶貧試點工作順利實施的基本保證。
對策二:地方政府針對從業人員的電商培訓,要在本人自愿基礎上、參照一定標準認真遴選參訓對象,按照寧缺毋濫和立竿見影的實用性原則,組織培訓班次、安排培訓內容,切實減少只注重培訓數量而忽視實際效果的行為,盡量避免脫離各地實際、“一刀切”式地下達硬性數量指標,因為各地的民族構成、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居民的生活思維方式等存在巨大差異,區域間的電商發展暫時不具有可比性。
對策三:QS認證方式應創新。由于農村電商出售的農民自制食品以家庭作坊為主,按照正常認證標準和方式,一般難以取得QS標志。從電商扶貧角度出發,對農民自制食品的認證應與一般企業產品認證區別對待:一是認證權限應從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下放到市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二是認證的標準條件(如營業執照、專業技術人員、檢驗檢疫手段等)可以適當放寬;三是將認證工作由企業(或個人)申請為主變為政府主動上門服務為主;四是簡化認證程序、縮短認證時間。
對策四:加快電商的地方立法。在國家層面的《電子商務法》尚未出臺前,省、市級地方人大可以針對地方實際制定地方性的電子商務法規,以規范本地區電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電商扶貧作為電商產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我國產業扶貧的創新,必須有法可依。
(作者系甘肅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