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
打造六大支撐 實施十大工程
◇記者 吳少華
科技鑫報1月18日訊“十三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階段,是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為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據《中共甘肅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共甘肅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省政府制定了《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并提交正在召開的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綱要》分析了“十三五”時期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大支撐、重大工程及保障措施,展開了一副甘肅省“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今日起,本報將陸續推出系列報道,對《綱要》里的新目標、新舉措等進行報道。
《綱要》指出,為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后五年,突出補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產業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短板,在完成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經濟增長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超過1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達到37000元左右。
與此同時,我省將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和后發優勢,以戰略平臺和重大舉措為抓手,著力打造轉型升級大環境、向西開放大門戶、物流集散大樞紐、清潔能源大基地、文明傳承大平臺、生態安全大屏障“六大支撐”,牽引和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著力打造轉型升級大環境。以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目標,以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為手段,以打贏脫貧攻堅大決戰為重點,深入實施“3341”項目建設工程、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1236”扶貧攻堅和“1+17”精準脫貧行動,推動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動力結構轉型升級,營造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快科學發展,推動轉型升級,促進民族團結,實現富民興隴。
——著力打造向西開放大門戶。以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統領,依托蘭州新區、循環經濟示范區、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平臺,推進開放開發,用好外部大市場,做優節會大平臺,拓展合作大格局。爭取建設中國(蘭州)自由貿易園區,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建好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不斷增強我省影響力、競爭力和承載力。
——著力打造物流集散大樞紐。發揮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三千里戰略通道優勢、坐中聯六的區位優勢、與中亞西亞聯系密切的人文優勢,建設蘭州國際港務區、蘭州中歐貨運班列編組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加快蘭州、敦煌、嘉峪關三大國際空港,蘭州、天水、武威三大國際陸港以及保稅區建設,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形成服務全國、面向“一帶一路”的綜合經濟走廊和物流集散大樞紐。
——著力打造清潔能源大基地。憑借豐富的風光電和核能資源,加強統籌規劃,加快開發進度,延伸產業鏈條,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的要求,建設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新能源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等基地,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和區域電網建設,強化能源就地消納和轉化利用,推動能源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著力打造文明傳承大平臺。依托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統籌推進文化保護、傳承、展示、創新和利用等工作,保護好文物“祖業”,推動好文化事業,發展好文化產業,加快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體系、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文化強省。
著力打造生態安全屏障——堅持綠色引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推進重點區域和流域生態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倡導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相協調,推動綠色富省、綠色惠民。
此外,堅持項目帶動,實施脫貧攻堅工程、科技創新工程、產業轉型提升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新型城鎮化建設工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工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程、教育優先發展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平安甘肅”工程等十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