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瓶頸制約 實現“三個貫通”
——我省“十二五”高速公路建設綜述
甘肅日報記者嚴存義 通訊員張磊 鄧倩
這兩年,乘車或自駕游出行,感覺甘肅的路明顯好了。以古絲綢之路聞名的甘肅,如今隨著條條高速公路的貫通,煥發出蓬勃發展的朝氣和活力。
“十二五”時期,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戰略以及省委省政府“6873”交通突破行動等大政策、大環境引領推動下,全省高速公路建設迅速發展。5年新增高速公路1607公里,運營總里程達到3600公里,“千里隴原一日還”已逐漸變為現實。
絲路古道換新顏
歷史上的河西走廊,曾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十二五”期間,我省先后建成了瓜敦高速、金武高速、金阿高速、營雙高速,使河西地區交通實現“高速化”,促進了以酒(泉)嘉(峪關)為中心,貫通張掖、金(昌)武(威)經濟區和敦煌的“西翼”新能源開發利用示范區建設。昔日的絲綢古道,再次成為促進沿線地區經貿、旅游、文化等快速發展的黃金新通道。
在巍巍祁連的北麓、河西走廊的東部、阿拉善臺地的南緣、騰格里沙漠的西線,一條黑色的巨龍穿戈壁、越荒漠、跨平原、接綠洲,橫亙在金昌和武威之間,一個孕育騰飛的希望工程——金昌至武威高速公路項目的建成通車,實現了金昌、武威兩市高速對接,兩地間行車時間大大縮短,1小時交通經濟圈也就此形成。
一路西行,油黑發亮、筆直平坦的柏油路通向茫茫戈壁深處,仿佛一條條玉帶,給河西走廊增添了幾分美麗。敦煌,地處戈壁沙漠,直到2015年底瓜州至敦煌高速公路正式通車,敦煌才迎來了首條高速公路。瓜敦高速公路的通車,使敦煌與外界的公路交通更加便捷,也為敦煌國際旅游名城建設的加快推進插上騰飛的翅膀。
作為我省在沙漠地區修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營盤水至雙塔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使北京、青島等地經銀川至拉薩、霍爾果斯及甘肅河西地區的高速公路里程縮短約190公里,暢通了甘肅中北部通道,密切了我省與周邊省區及華北、東北的經濟合作。 去年底,金昌至阿拉善右旗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在甘蒙兩省區之間形成又一省際快速大通道,進一步加強了甘肅、內蒙古之間的經貿交流。
山大溝深路不遠
我省隴南地區毗鄰四川省,高山、峽谷、溝壑縱橫,雨季長,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給高速公路建設帶來極大的挑戰。“十二五”期間,我省加大投資建設力度,先后建成武都至罐子溝高速公路、成縣至武都高速公路,結束了隴南市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隨后,十天高速甘肅段(徽縣至天水)的建成通車,使十天高速全線通車,徹底打開了甘肅的南大門。
武都至罐子溝高速公路是隴南市第一條高速公路,沿線溝壑縱橫,懸崖峭壁林立,艱險異常,基本上是逢山打洞、遇水架橋、橋隧相連,橋隧比例之高在全省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中居首位,是甘肅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項目中建設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延伸在隴南大地上的武罐高速公路,為隴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為當地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武都區楓相鄉草坪村村支書楊寶玉說:“以前交通不便,從我們村到武都區需要4個小時,現在走武罐高速公路1個小時就到了,當地農民種植的農產品都能運出去了。”
隴南交通曾遭遇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8·12”暴洪災害兩次重創。為建設惠民富民希望之路,我省加快成縣至武都高速公路建設,并被列為“十二五”時期全省重點建設項目。該項目于2014年12月建成通車后,打通了我省中部通往西南部的快速通道,沿線群眾向東能快捷進入陜西,向南能快速到達四川,向北能便捷到達蘭州,大大縮短了隴南與周邊城市的距離。如今,成武高速公路就像一條彩帶,在隴南的高山深谷中蜿蜒穿行,與周圍的山水交相輝映,開車行進在成武高速路上,宛如行進在一幅美妙的山水畫中。
而今坦途暢隴原
近幾年來,我省加快農村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實施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交通運輸發展規劃,不斷增強交通運輸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
臨夏至合作高速公路是我省“十二五”重點公路建設項目之一,是蘭州通往臨夏、甘南及四川阿壩等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通道,也是國家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投資興建的首條高速公路。這是一條民族和諧致富路,更是一條旅游觀光路。2014年底,隨著這條“香巴拉之路”的建成通車,我省14個市(州)全部通了高速公路。
一直以來,交通滯后是制約革命老區慶陽發展的“瓶頸”。2014年,隨著雷家角至西峰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使慶陽與延安兩個革命老區實現高速化連接,進一步完善了甘肅高速公路網規劃和慶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同時對于加快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和隴東新能源化工基地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縱觀“十二五”,在全省交通運輸人的不懈努力下,甘肅省高速公路運營實現了“三個貫通”:全省14個市州駐地實現以高速公路貫通;與周邊6個省份基本實現以高速公路貫通;G6京藏、G30連霍高速實現甘肅境內全線貫通。
展望“十三五”,甘肅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到7300公里,暢行隴原將越來越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