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 走進新時代】
講述春天的故事
——走進甘肅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
甘肅日報記者 劉健

改革開放40年春潮激蕩,一個個春天的故事在隴原大地精彩上演。今天,慶祝改革開放全媒體采訪團走進正在甘肅國際會展中心進行的甘肅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現場,通過一幅幅鐫刻歷史的照片深切感受了40年甘肅大地的偉大變遷。
甫入展覽大廳,一幅人們一起考察養雞場的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畫面中,一位年輕婦女正向人們介紹養雞經驗,臉上兩個開心的酒窩引人注意。與照片并列的,是一張1980年6月的《甘肅日報》頭版版面,版面頭條刊登的是《高學蘭養雞對不對?》。版面下方,附了一張1982年省政府頒發的“甘肅省勞動模范”榮譽證書影印件。
圖中的婦女就是高學蘭——蘭州市西固區的一名普通農村婦女。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在那個體制機制僵化、觀念落后的年代,高學蘭在家中養了一群雞,用于發展副業改善生活條件,然而卻引發了一場“姓社”還是“姓資”的大討論。
關鍵時間,時任省委書記宋平專程來到高學蘭家實地察看雞舍,并親切地對她說:“大膽地干,腳步可以邁得更大一點。”
“宋書記的這句話,給我吃了定心丸!被叵氘斈甑囊荒唬76歲高齡的高學蘭在圖片展現場激動地對記者說。
之后,《甘肅日報》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倡導人們解放思想,加快推進改革開放。
如今的高學蘭,家庭和睦、子孫滿堂,住在西固區一座環境優美的小區里;赝母镩_放40年的風雨路程,她說:“變化太大了,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民以食為天。在過去很長的歷史時期里,地處西北干旱地區的甘肅人卻總為糧食而犯難。
“當看到生產糧食的農民吃不飽肚子,我就非常心痛!鄙谵r村、長于農村的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名譽所長王一航說。
70歲的王一航是改革開放后,甘肅農業大發展的親歷者,為我省馬鈴薯產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恢復高考后,我才有機會考上了甘肅農業大學!蓖跻缓秸f,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也許他又會是另一種人生。1982年,大學畢業的王一航被分配到甘肅省農科院,前往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設在渭源縣會川鎮的馬鈴薯育種站工作,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馬鈴薯育種研究。
他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省部級馬鈴薯科技項目20余項,相繼選育出隴薯系列馬鈴薯新品種12個,在甘肅全省以及寧夏、新疆、青海、陜西、四川等周邊省區累計推廣4000余萬畝,取得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有力助推了甘肅省乃至全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在甘肅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上,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記錄了王一航不平凡的“洋芋人生”。
站在一幅印有《黃河母親》雕塑的照片前,我省著名雕塑大師何鄂感慨萬千。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這件作品的誕生。”回想《黃河母親》的創作歷史,何鄂說。
上世紀80年代,蘭州市百廢待興,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城市發展動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迸發,城市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受蘭州市委托,1984年,何鄂開始創作《黃河母親》。兩年后的1986年,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余噸的《黃河母親》雕塑在黃河岸邊落成,成為蘭州的一張城市“名片”。
何鄂說,是改革開放打開了她的視野,讓她以世界的眼光看待藝術創造。40年來,何鄂的作品遍布20多個省市,并走向海外。
“我82歲了,但依然激情滿懷,我愿意創作更多的作品留給這個偉大的時代。”何鄂說。
偉大的時代,成就偉大的人民。
在反映生態建設的展覽區,一組武威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37年如一日堅持治沙改善生態的感人事跡圖片,引起人們強烈的反響。
河西走廊東段祁連山腳下的古浪縣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之一,境內沙漠化土地面積達到239.8萬畝。上世紀80年代初,土門鎮郭朝明等六位老漢硬是憑著防沙治沙、保衛家園的決心和毅力向荒沙挑戰。
37年時光荏苒,“六老漢”中的4人已離世,但八步沙的治沙卻從未停止——他們的子孫接過治沙接力棒,成為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
“以前治沙靠驢車,后來有了摩托車,現在變成了汽車。”展覽現場,“六老漢”之一的張潤元老人說,是改革開放讓我們的國家富了起來,治沙能力一天天變強了。
如今,走進八步沙,沙棗、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織”成的總面積達18.5萬畝的“隔離帶”裹住了風沙侵蝕的腳步,保護住了古浪縣土門等三個鄉鎮5萬群眾的生活家園,成為改變隴原生態面貌的一座豐碑。
伴隨著親歷者的講述,一幅幅珍貴圖片、一幕幕真實影像,在回望與感懷中,更加激發著人們的斗志,堅定著人們矢志不渝的決心——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