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舊貌換新顏
——甘谷縣農田基建紀實
特約記者 史載
2007年從夏到冬,甘谷掀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農田基建大戰役,百余臺推土機機聲隆隆,萬余名勞動者揮汗大干,隨著時間的推移,縱橫數百里,穿越15個鄉鎮,斜“掛”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的幾千塊零碎“眉毛田”、“胡子田”魔術似得變成了平平展展的機耕田、豐產田。這幅壯美圖畫的背后是甘谷縣委、縣政府矢志不渝從根本上改變全縣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構建和諧美麗新甘谷的魄力和毅力,是甘谷60萬兒女不甘現狀、敢為人先、造福子孫后代的決心和信心。
甘谷縣人多地少、山多川少,人口壓力大,使得這方熱土難于養活這方人,嚴酷的自然條件成為富民強縣難以逾越的“瓶頸”。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把大搞農田基建作為從根本上改變甘谷貧窮落后面貌的百年大計,抓緊抓實,抓出了喜人的效果。全縣今年農田基本建設呈現出7大特點。
——思路新按照“創新機制、機械修建、人工培埂、農戶自籌、政府匹配、注重質量、效益為主、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科學規劃,嚴密組織,精心施工,確保了全縣梯田建設的穩步推進、健康發展。
——規劃早縣委、縣政府早在3月份,就安排業務部門派出技術人員深入各鄉鎮、村委對市上下達的1.6萬畝梯田,進行實地勘察,現場規劃。按照“等高線、繞山轉,寬適度、長不限,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的要求,打破村、組、戶、地界限,整山系、整流域規劃,縣上辦大點,鄉鎮設重點,村村都布點,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
——工作實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今年的梯田建設任務,縣上成立了縣農田基本建設指揮部,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總指揮,分管領導任副總指揮。指揮部成員由縣委辦、縣水保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嚴格落實了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任務,業務部門包技術服務的層層包干責任制。縣級包鄉領導都在各自所包鄉鎮聯系了一個梯田點,并負責督促檢查所包鄉鎮梯田建設任務的完成。各鄉鎮黨政主要領導都聯系了一個300畝以上的連片梯田點,鄉鎮副科級以上干部都聯系了一個100畝以上的連片梯田點,確保了本轄區任務的完成。
——籌資廣機修梯田每畝需投入機械費用400元,要全面完成市上下達的1.6萬畝建設任務,共需投入建設資金640萬元。為此縣委、縣政府采取國家、集體、個人多輪驅動籌資的辦法,一是整合整村推進扶貧項目梯田建設資金56萬元;二是整合WEP農村綜合發展項目梯田建設資金12萬元;三是整合梯田建設專項補助資金64萬元;四是整合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補助項目80萬元;五是縣財政籌集了140萬元。以上五項共計352萬元,鄉鎮、農戶自籌200余萬元,按照“各投其資,各記其功,捆綁使用,統一支付”的辦法,依據縣水保局的驗收結果,由縣財政局按每畝機修梯田150元的標準統一兌現補助。禮辛鄉完成2700畝,成為全市最大的點,八里灣鄉謝家局村單塊最大面積39畝。全縣梯田自6月中旬啟動實施以來,先后共投入施工機械107臺,大干期間日加固地埂、平整田面達1200余人。
——時間長梯田建設實現了由以往夏秋兩季向全年施工的轉變。從6月初開始至12月末整整半年時間,近180個日日夜夜,大干實干,百余臺推土機持續大干。安遠鎮蔣山一個點投入機械最多時達9臺,村民蔣本娃動情地說,解放都快五十年了,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大干場面。他的10畝梯田將為“小康之家”快馬加鞭。
——考核嚴從健全完善梯田建設工作考核制度入手,用嚴格的考核制度保障梯田建設的全面完成。將梯田任務的完成與包鄉的縣級領導、縣水利水保部門、縣直幫扶單位、鄉鎮干部的工作實績進行掛鉤,形成四位一體的考核獎罰制度。規定鄉鎮今年任務全面完成并超額的給予一定的獎勵,來年在安排水利項目時予以傾斜,完不成任務的,按尾欠任務的多少,每欠1畝從其應得的梯田補助款中扣除現金400元,該鄉鎮全年的水利工作考核為零分,來年不再安排水利建設項目,并由組織部門對鄉鎮主要領導進行誡勉談話。從12月中旬開始,縣水保部門組織局機關39人,分3個自驗小組深入全縣15鄉鎮65個村逐塊實地丈量。嚴格驗收,做到不按規劃施工的不驗收;不符合質量標準的不驗收;不全面完成培埂的不驗收,片片驗收,不留死角,確保修一畝成一畝,當年見效一畝。從根本上杜絕了“口頭田”、“數字田”、“扁擔田”、“眉毛田”。
甘谷縣今年的農田基建行動之早,規模之大,投入資金之巨,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甘谷梯田建設的創新之舉,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關注,全市梯田建設現場會9月5日至6日在甘谷召開,縣上領導向全市介紹了甘谷縣梯田建設的經驗,副市長柴金祥對甘谷縣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