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回顧過去歡欣鼓舞,展望未來豪情滿懷。伴隨著跨越發展的鏗鏘步伐,中國共產黨甘谷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將于9月中旬召開。在縣黨代會即將召開之際,讓我們將自豪的目光,投向縣十二次黨代會以來甘谷走過的不平凡歲月,將期待的目光,投向縣十三次黨代會描繪的宏偉藍圖。
五年輝煌發展路,奮進跨越新甘谷。從即日起,本網將推出《喜迎黨代會》專題,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報道縣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在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展示縣十三次黨代會大會盛況及鄉鎮、部門的貫徹落實情況,進一步激勵全縣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推進甘谷縣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為實現甘谷縣“十二五”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堅持面向農村 創新工作思路 壯大科技隊伍
——甘谷縣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科技事業發展綜述
十二次黨代會以來,甘谷縣科技管理工作,堅持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堅持依靠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推動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知識化,加速農村小康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以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全面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廣農村先進適用技術,轉化科技成果,普及科學知識,從而營造出有利于農村科技發展的良好環境。

——加速農村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
十二次黨代會期間共爭取省列星火計劃項目8項,市列46項。共爭取省市科技三項費218萬元(省列80萬元、市列138萬元)。“新恒達公司新顏料(省科技重大專項)研制”、“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鄉(鎮)試點”和“高酸柱狀蘋果新品種‘潤太一號’引進示范”等8個項目被省科技技廳批準立項;冀城紅果醋系列新產品研發等 20個項目,被市科技局批準立項。
十二次黨代會期間共組織實施星火計劃項目54項,其中省列8項、市列20項、縣列26項,支持企業的項目數21(個),項目總投資3503萬元。各項目實施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實施產值合計104790萬元。覆蓋農民數量17(萬人),項目促進農民人均增收327(元),項目創造就業崗位33000(個)。截止目前,共有25個項目通過各級鑒定驗收,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2個,分別是天水市農村沼氣生態農業技術集成推廣、塑料大棚春提早秋延后精細蔬菜栽培技術體系、紫花苜蓿優良品種示范推廣,設施瓜類重茬豐產栽培技術試驗研究、農戶高效飼養肉豬配套技術試驗與示范推廣等。有18項縣列科技項目獲得縣級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6項,分別是旱作農業全膜覆蓋雙壟溝玉米豐產技術示范推廣、山旱地地膜小麥大面積示范推廣、食用菌地床網狀式豐塾料處理生產技術試驗示范、大漠行麻編系列產品的開發、沼氣快速啟動復合菌預處理秸稈試驗試點;二代日光溫室養豬試驗示范、良種雞推廣示范基地建設、無公害松花皮蛋加工新技術引進、MF系列輥式磨粉機研制推廣、木瓜新優品種引育及示范園建設、油菜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特色工業油料作物蓖麻新品種引進示范;元帥系優質蘋果產業技術開發、甘谷縣大蔥生產現狀發展研究對策、仙客來水肥調控技術示范、無公害食用菌、蘆筍種植加工新技術引進示范、黑白鳳雞的引種試驗示范推廣。
54項省、市、縣列星火科技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各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科技扶貧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全縣農業、科技、扶貧等部門共爭取省、市、縣級項目共7個,項目總投資205萬元,取得產值1224萬元,發展科技示范基地4個,項目促進農民人均增收820元。其中“南部冷涼山區菜豆(架豆王)示范示范推廣”項目由于畝收益和扶貧效果明顯,該示范推廣項目今年被省上列為財政扶貧項目,2008年被大面積示范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每畝收益從種糧食作物500元增到2000-3000元,深受冷涼山區群眾喜愛。中國北車集團投資120萬元幫助甘谷縣新興鎮楊家莊村在淺山區建高標準優質蘋果基地1000畝,基地內新建提灌三級,三個大型壓力池,蘋果全部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為全縣蘋果產業進行高新技術示范。

——強化基地建設,促進農村科技集成轉移和擴散
組織磐安鎮部分鎮村干部,科技示范戶到寧夏中寧、中衛參觀新農村建設和設施農業,引進示范省農科院甘科4、5、6、16號等系列辣椒雜交新品種及航椒4號、7號線辣椒新品種,針對辣椒、西紅柿疫病難防治的問題,引進示范了省農科院植保所“疫病靈”緩釋劑。與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簽訂了韭菜,辣椒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協議書。在五甲坪村建立了100畝甘科系列雜交辣椒品種示范點一個,由省農科院專家專程來該村舉辦大棚辣椒無公害栽培技術培訓班1次,培訓菜農150人。加大科技培訓力度,鎮政府和各村建成遠程教育接收站點,配備了設備,能正常開展遠程教育網的培訓工作;鎮政府辦公大樓內設有培訓大廳,配備了投影設備及桌椅等;組織科技示范戶和20名村干部到我省靖遠、山東壽光參觀學習蔬菜產業;將無公害生產技術制成光盤發放到村組;每村下派1-2名科技特派員指導蔬菜種植;根據蔬菜生產季節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培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為了緩解產銷矛盾,新建蔬菜冷藏庫二處;四是新建種植協會2個,供銷系統組織成立新型農村生產合作社2個,蔬菜遠銷協會3個,有一大批蔬菜經紀人活躍在省內外,所產蔬菜遠銷全國12個省市,沒有出現滯銷情形;五是著力示范推廣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蔬菜優良新品種,以燕家村為中心的1.5萬畝韭菜基地全部種植平頂山雪韭、791雪韭,自育自選的優良品種燕家寬葉韭等品種,注冊有“燕家”商標,可一年四季不間斷提供一定規模,在我省享有盛名,已通過綠色產品認證,現青水蘿卜已經上市。在中國北車集團出資380萬元援建的毛坪辣椒基地示范園區,重點推廣了節水灌溉技術;辣椒新品種、天水航椒系列、蘭州隴椒系列等優良品種6個;六是為了促進科技示范鄉鎮試點工作,項目區與市農科所、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天水農業學校、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結成協作單位,提供科技咨詢,協助科技培訓,定期到項目區指導等,深受農民和干部歡迎。磐安鎮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試點)實現經濟效益688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65(元),試點鄉鎮村比本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63(元),培訓農民數量42100(人次),發放科技資料28000(份),舉辦培訓班125(期)。
形成了以渭河川臺區蔬菜產業帶,面積358.5平方千米,構成了有規模效應的著名蔬菜青水蘿卜、早青菜用型地膜洋芋、大蔥(蒜苗)、韭菜,目前全縣共形成成熟的八大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最高可一年三熟。全縣蔬菜面積達12.8萬畝,形成生產基地11處,縣上確立了“西優、東移、北擴、南進”的蔬菜發展戰略,各協會和農業生產合作社可提供產、供、銷、加工等服務;解決了菜農的后顧之憂。蔬菜已成為甘谷縣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為農民增收、致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架豆王產業開發技術示范推廣”對我縣南部山區農民增收、致富,形成產業走出了一條新路。2006年開始試驗種植地膜菜豆,利用大棚菜豆,川道區露地菜豆生產的空檔和淡季,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從種植蠶豆、小麥、洋芋畝收入300-800元,到種植菜豆畝收入2000-3000元,收入翻了二翻,2007年在市列項目的支撐下,2009年縣財政也拿出50萬元用于種植菜豆優良品種,地膜的補貼,共種植5000畝,畝產量在3000-4000斤,每公斤收購價平均在1元左右,畝收益平均在3000-4000元,共取得經濟效益約1750萬元。
十二次黨代會期間共建成科技示范基地8處,其中新發展3處,在農業生產及產業化方面起到關鍵的示范推動作用。一是月季花卉示范基地,占地300畝,栽植繁育月季、微型月季品種120多種,給全縣50多家規模種植戶提供優良品種和技術示范,年經濟效益達200多萬元,是全省數一數二的月季示范園;二是由中國北車集團出資120萬元援建的新興鎮楊家莊優質蘋果示范基地,栽植元帥系、富士系優良品種1000畝,新建提灌工程三級,三個壓力池,全部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全部采用無公害栽培技術,為全縣蘋果產業提供高新技術示范;三是山地無公害大蔥示范基地,地處新興鎮雒家村、崖灣村,基地面積1500畝,采用無公害栽培技術,注冊 “雒家”商標,首創早熟菜用型地膜洋芋復種大蔥(蒜苗)高產高效模式,畝年均收入6000-10000元。

——強化人才開發,聚集農村實用科技人才資源
農村實用科技人才培訓項目14(個),財政投入42萬元,其他渠道投入10萬元。舉辦培訓班200期,遠程培訓74000人次,接收點185個,培訓農民10.5萬人,進城務工農民1.1萬人,科技致富帶頭人1215人,農村科技服務人員405人,基層科技管理人員810人。積極參加楊凌全國農業高新技術展覽會和定西全國馬鈴薯大會,及時掌握全國農業高新技術動態,觀摩篩選適用我縣且需引進的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開闊眼界,感受現代農業發展,引領我縣農業技術不斷進步,為科技增糧,科技增收做出努力。連續兩年考察了柱狀蘋果“潤太一號”,引進1000株。楊凌農高會后,今年計劃引進秸桿氣化爐,雙層充氣膜大棚、冬暖棚技術,單相電機玉米脫粒機,航天育種蔬菜新品種,節水灌溉設備,太陽能滅蟲燈等。定西馬鈴薯大會后,已引進的新品種有黑美人、荷蘭15、早大白、克新4號、16號、17號等脫毒原種,以備2009年進行繁育,進而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馬鈴薯大會期間,我們還考察了定西洋芋脫毒快繁基地,很受啟發,鑒于馬鈴薯優良品種種植二年后易退化、外地引種成本高等因素,應盡可能創造條件建立我縣馬鈴薯脫毒快繁體系,以源源不斷地為1.5萬畝川水地地膜馬鈴薯和全縣山區近10萬畝大秋洋芋提供良種。
在科技培訓建設方面,我縣共確定2處培訓基地,星火項目學校2所。目前共開設6個專業共8班,每年開設短期培訓班37期1850人次,教學條件的改善極大促進了培訓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