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基礎 培植產業
整村整流域扶貧開發托起山村致富的翅膀
——對甘谷縣謝家灣鄉張家坪自然村扶貧開發的調查
天水市政府辦公室 張國麟

(2010年村上通上了致富路)

(架豆王在山區成功推廣)

(乒乓球比賽)

(開展群眾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獲獎運動員合影)

(和諧農村——村民春節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合影)
張家坪自然村位于甘谷縣謝家灣鄉西部姚楊公路北面(距鄉政府5公里),是趙家窯村的一個村民小組,全村共30戶150人。耕地800畝,人均耕地5畝。海拔1800米,邊遠偏僻,信息閉塞,十年九旱,交通不便,是典型的干旱邊遠山區貧困村。2009年人均產糧150公斤,人均純收入1150元。由于零散偏僻,五年前,村上幾乎沒有機會得到國家項目的支持,村民脫貧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2009年縣鄉實施的整村推進、整流域扶貧開發項目將該村納入扶貧范圍,一批基礎性、扎根性、長效性的項目相繼實施,全村的生產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上群眾真正惠及到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同時也折射出全縣扶貧開發工作的豐碩成果。
通過調查,造成村上群眾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邊遠偏僻,信息閉塞。該村地處甘谷縣西北邊境,與武山縣咀頭鄉接壤,距縣城30公里,又是一個零散自然村,與趙家窯村委5華里,信息閉塞。
二是干旱多災,生活困難。該區域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十年九旱,加之海拔高,夏季多冰雹,土地瘠薄,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農業收成不好,群眾飲水困難。全村30戶中有一半是特困戶。2008年地震造成10戶群眾房屋倒塌,20戶群眾房屋不同程度受損,15戶水窖破裂,直接經濟損失200萬元。由于經濟困難,群眾有病得不到治療,全村有21戶33人常年有病,更加重了群眾的生活負擔。
三是基礎滯后,文化落后。通往村上道路窄小,交通不便,種地是羊腸小道,生產不便;村上沒有動力電,磨面、農產品加工要到位5公里以外村去加工。村上沒有一所學校和幼兒園,幼兒得不到學前教育,適齡兒童只能到5華里外的村委小學上學,由于路遠不便,基本上是小學沒有畢業就綴學。近十年來,全村僅有2人考上大專,3人上過技校。村上年輕人外出打工,沒有任何技能,全干苦力活,勞務收入低。群眾文化素質低,耕作沿用傳統方法,農業先進實用技術難以推廣。村上沒有任何公共活動場所,群眾基本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四是產業單一,后勁不足。農村實行包產到戶以來,該村幾乎沒有實施過政府在農村的投資項目,主要是自然村分散偏遠。農業種植主要是小麥、玉米、洋芋,而且產量低,效益不高。經濟作物面積幾乎是空白。沒有一戶經商戶,沒有一個小賣部,沒有一戶加工企業。沒有一項穩定發展的支柱產業,脫貧致富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2009年對張家坪組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縣扶貧部門、謝家灣鄉政府進一步加大幫扶工作力度,將該組列入整村整流域扶貧范圍,組織專人赴村上調查研究,幫助群眾制定扶貧計劃,組織實施一系列民生扶貧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制定扶貧計劃。縣扶貧部門、鄉政府積極引導群眾改善農業基本條件,調整種植結構,壓夏增秋,推廣地膜雙壟溝種植,戶均四畝;推廣架豆王種植,戶均兩畝;發展家庭養殖,戶均飼養豬5-10頭;發展果園150畝,戶均3畝;開展扶貧先扶智,有計劃的對群眾進行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培訓,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技能培訓,提高村民的創業技能。
二是改善基本條件。突出整村推進、連片開發,不斷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推廣在實踐中總結探索出的連片開發、區域推進的成功經驗,最大限度地將扶貧開發、梯田建設、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及其他涉農項目資金整合起來,捆綁使用,集中財力辦大事,全面推進項目村的基礎建設、產業開發和社會事業發展,依靠整體投入,推動貧困村跨越式發展,徹底改變貧困面貌。以整村推進和新農村建設項目為支撐,通過修梯田、修農路、打水窖、建生態能源項目等措施,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治理力度,積極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加大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群眾行路難、飲水難、就醫難、上學難等突出問題。2010年依靠政府支持,縣水保局在該村組織興修梯田500畝,每畝政府投資400元、農戶籌資160元;縣水利局組織修建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農戶籌資760元,2010年7月西北人飲工程正式通上自來水,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的吃水難問題。實施災后重建,對因地震造成的10戶房屋倒塌戶每戶落實國家災后重建補助資金2萬元,農戶平均自籌3萬元,共修建10戶新房。籌資10萬元對造成不同損失的農房和損壞的水窖全部進行了維護,對因滑坡造成的裂縫進行維修,排除險情。交通部門、財政部門大力支持,村民積極響應參與,硬化姚楊公路通往村上的道路和巷道共3.5公里。
三是突出產業開發,全面提升農村和農業發展后勁。縣鄉堅持把產業開發擺在扶貧開發工作的突出位置,按照全縣產業發展總體布局,進一步完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和扶持貧困鄉村發展有特色、有市場、效益高的區域性優勢產業,重點扶持發展蔬菜、畜牧、果品等主導產業,逐步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規模化的產業片帶。去年縣扶貧辦在整村推進、整流域開發中給群眾無償提供籽種、地膜、竹桿,農業局派出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服務,在村上推廣種植架王100畝,戶均3畝,植架王試種成功,當年戶均增收6000千元,推廣種植雙壟溝玉米150畝,畝產達到1200斤。水利局、水保局在興修梯田時,配套產業路、農機路12公里。在示范帶動下,今年,周邊相鄰的三個村計劃種植架豆王1200畝,全鄉推廣種植雙壟溝玉米20000多畝。
四是突出智力、科技扶貧,努力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圍繞勞務產業抓好技能培訓,圍繞農業產業化建設抓好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培訓。對村上青壯年和“兩后生”進行職業培訓、技術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他們從事種養業、加工業和服務行業的技能水平,拓展新的增收渠道。進一步普及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切實增強貧困群眾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的能力。富裕起來的群眾自發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勇躍捐款投資投勞,投入資金6萬元,修建了村公用活動場所,修建一個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室,修建1個籃球場,市體育局贈送了籃球架一套,兩副乒乓球臺。村上制定了村規民約,自發的開展了一系列群眾性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從2011年起,每年春節村上舉辦迎喜神、籃球賽、乒乓球賽、越野賽等活動,對在公益事業、公共衛生、精神文明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激發了村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勤勞致富、遵紀守法的熱情,增強了全體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
五是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全社會幫扶工作的全力。縣上充分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強化各級黨政一把手負責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嚴格的扶貧工作責任制,確保目標任務的完成。堅持“獎優罰劣”激勵機制,對扶貧開發工作落實得好的鄉鎮、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對工作不力的鄉鎮、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各相關部門相互配合,扶貧辦履行自身職能,不斷提高服務管理水平,確保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督促檢查,形成有效的監督激勵機制,促進了扶貧開發事業的健康發展。近四年來,謝家灣鄉先后實施了大道坡萬畝土地整理項目,涉及四村7000多人受益,目前全部新建成標準化蘋果基地,實施了新集流域片帶扶貧開發,涉及十村13000多人受益。今年謝家灣鄉被評為全省扶貧工作先進集體,鄉黨委書記馬福勝被評為全市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