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線聚焦:
甘谷:農業靠科技 土田變“金田”

初冬天氣逐漸變涼,山頭還彌漫著濃濃霧氣,此時的冀城大地,已逐漸感受到寒意襲人。
搶時間、趕時間、爭時間,對于時效性要求很高的農業工作來說,時間就是明年農民豐收的笑臉,時間就是來年的五谷豐登,時間就是農民的糧食滿倉。
帶著希望,懷揣激情,“走基層•看變化”聯合采訪組,奔赴農業一線進行采訪活動。
(甘谷縣農業局局長蔣緒益接受采訪)
驅車沿著磐謝路環山而下,俯瞰渭河兩岸,一眼望不到邊的設施蔬菜大棚密密匝匝,其中,赫然挺立著數座“高大威猛”的拱形建筑,反射的陽光“澤澤生輝”,蔚為壯觀。隨行的農業局局長告訴記者,這便是甘谷現代農業示范園。
磐安鎮地處渭河川道區,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歷來有著種植蔬菜的習慣,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大鎮。
走在示范園區內,一座座排列整齊的鋼架大棚矗立在黃土地上,智能溫室、光伏太陽能工房、滅蚊燈點綴其間。我們邊走邊看,真切感受著現代農業的科學模式,逐漸領略了科技示范園的價值所在……
甘谷縣農業局局長蔣緒益對記者說,“為了做大做強我縣以塑料大棚為主的設施蔬菜產業,加快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優化品種結構和種植結構,推動高產、優質、高效的設施蔬菜產業科學發展,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優質種苗,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發揮基礎作用,在磐安鎮五坪設施蔬菜基地新建育苗中心。”
近年來,甘谷縣依托先進科學技術,集中力量整合區域資源,建立了現代農業示范點,示范點的建設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提升了農業產出能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讓黃土地變成了促農增收的金土地。
發展現代農業,引進新的科學技術改變了傳統的靠天種植的農業耕作模式,優化了種植結構,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同樣的一塊土地現在農民一年可以收獲幾次,這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他們眼里,以前的黃土地,現在就是一家人過上好日子的金土地。

(磐安鎮謝家坪村村民楊學林接受采訪)
甘谷縣磐安鎮謝家坪村村民楊學林正照料著他的寶貝疙瘩——綠油油的卷心菜和茂騰騰的芫荽,“我們村上主要以種蔬菜為主,現在發展的是現代農業,菜品種多,種植規模大,都是引進的新品種,基本上銷往西安、蘭州、銀川、新疆這一帶,銷路也很廣。”說起大棚蔬菜,他的臉上總是掛滿了笑容。“說起現代農業,我們的大棚蔬菜一年種3茬,第一茬是白蘿卜,第二茬就是西紅柿、西瓜,第三茬就種芫荽、大頭菜這些,一年的收入都很好,每畝地都在上萬元。”
這一切,都得力于市、縣的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為了切實推進甘谷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帶動全縣農業的全面提升,甘谷縣在磐安鎮謝家坪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流轉了206畝土地,將原先零散的土地資源整合起來,投入3000萬元建立了一處現代農業示范園,作為帶動該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初動力。

(甘谷縣農業局經作站站長王成輝接受采訪)
甘谷縣農業局經作站站長王成輝說,“今年,為了進一步促農增收,我們在謝家坪現代農業示范園中新建十一連體智能溫室一個,太陽能光伏發電工房一座,350座鋼架大棚,為了調整種植結構和(進行)新品種更新,我們在現代農業示范園整體進行試驗示范,來改造提升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的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業增效。”
如今,甘谷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已經成了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排頭兵、領頭羊,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設施蔬菜生產已成為帶動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