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3日,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一行調研甘谷縣文物保護工作,天水市副市長霍衛平,市文廣局局長劉峰,甘谷縣委書記賈忠慧,副縣長潘慧琴等市縣領導陪同調研。
毛家坪遺址位于渭河南岸臺地,總面積約60萬平方米,分溝東和溝西兩部分。溝西的北部為居址區,大部分被村莊疊壓,溝西的南部為墓葬區;溝東為墓葬區,嚴重被盜。2012年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開始對毛家坪遺址進行發掘,當年發掘地點共3處,即A、B、C點,A、C點位于溝西居址區,共發掘灰坑210余個,多數屬東周時期,有西周時期遺存;B點位于溝東墓葬區,發掘墓葬21座、車馬坑2座,墓葬分洞室墓、豎穴土坑墓兩類,年代從春秋早期延續到戰國中晚期。2013年發掘地點共6處,即D、E、F、G、H、I點,發掘面積近2700平方米,發掘墓葬、房址、陶窯、灶址、灰坑、灰溝等各類遺跡735處,其中墓葬153座,出土銅器、陶器、玉石器、骨角器、鐵器等各類遺物1000余件。兩年的勘探發掘工作顯示,毛家坪遺址應與古文獻記載的某處歷史名城或縣邑對應,可能是古冀縣的縣治。發掘的周代秦文化遺存,為研究早期秦文化及其編年、秦人的遷徙路線、秦與西戎的關系、秦人車馬形制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馬玉萍一行先后深入到甘谷縣毛家坪遺址、縣文物館等地,通過實地查看、聽取匯報的形式,詳細了解了甘谷縣文物保護工作。馬玉萍指出,甘谷縣是一個文物大縣,近年來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下,甘谷縣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保護好傳承好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資源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資源。
馬玉萍指出,毛家坪遺址屬新時器時代馬家窟文化、半山文化類型,考古發掘出土的陶器,為研究早期秦人與戎人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毛家坪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和考古科研價值,在今后的發掘工作中,要通過確立相關法規,制訂保護規劃,教育和依靠群眾,搞好遺址的保護工作。

馬玉萍強調:甘谷縣要盡快組織專業資質單位,編制規劃,通過有效保護和合理規劃,充分發揮文物資源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把其保護和利用工作做成甘谷縣文物工作的亮點;二是文物保護工作應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原汁原味地保留文物本身的歷史信息,并注意加強文物本體周邊環境的整治工作,讓文物在健康良好的環境中得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使文化遺產得到充分尊重;三是在文物維修過程中,要堅持原結構、原形制、原材質、原工藝,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將其利用好,更好地再現甘谷的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