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以來,甘谷縣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充分利用產業扶持政策,搶抓機遇,出臺《甘谷縣果園改造提升提質增效和防災減災設施建設獎補方案》和《甘谷縣果園防災減災設施建設獎補方案(試行)》,通過“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方式,逐年開展老舊果園改造和果園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以點帶面、示范引領,有效提高果園質量效益和防災減災能力,帶動縣域果品產業的發展。2023年實施完成果園改造提升4315畝,建成果園防災減災設施1200畝;2024年計劃果園改造提升8030畝,防災減災設施3000畝,目前已完成改造7960畝,建成防災減災設施1650畝。
一、加強組織保障,狠抓工作落實。成立縣級果園改造提升工作領導小組,進行常態化協調調度,建立完善縣級領導包重點鄉鎮、鄉鎮領導包項目村、鄉村干部包栽植戶、技術人員包示范點的“四包”責任制,將任務分解到鄉鎮,并納入年終考核范疇,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各單位通力協作,縣果業中心牽頭抓總,做好規劃論證、方案制定、標準制定和建設管護等各環節技術指導服務;鄉鎮負責政策宣傳、摸底登記、建設施工和后續監管等工作;鄉村振興局負責方案審核、項目督查、驗收報賬把關等工作;財政局負責指導鄉鎮搞好政府采購審批、審核報賬和資金兌付等工作,進行資金監管,有效保證了項目資金科學有效、安全合理地使用。

二、方式靈活多變,優化產業布局。在果園改造上,根據立地條件和果樹特性,引導群眾低海拔地區改大櫻桃,山地改新品種花牛蘋果,有條件地區改矮密蘋果,樹齡不大的高接換優新品種。為減少群眾損失,實現早日收益,在改建模式上,突出科技含量,采取先進的寬行省工栽培,選用矮砧苗,進行帶土球大苗移栽等方式。在防災減災設施建設上,優先對易發生冰雹的片帶果園和有條件的果園建設果園防雹網、多防棚等防災減災設施,突出示范引領作用,逐步提升縣域果園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早做前期準備,確保建設質量。推廣引進馬斯特紅蛇、瑞香紅、神富6號、魯麗、愛妃、晨光、晨陽、火箭、塔瑪娜等蘋果和櫻桃新優品種和優良抗重茬砧木G935容器苗,提高苗木純度和質量。嚴把苗木選育關,去年春季一次性采集5萬多枝紅蛇蘋果接穗,在陜西楊凌專業苗圃嫁接,委托專人管理培育,為今年用苗數量和質量提供了保障。同時,及早劃定良種采穗園,合理修剪采集,確保了換頭接穗數量足、質量好。在調運苗木之前,派專人到苗木基地實地對苗木的品種、質量、數量進行查驗,對符合標準的苗木,填寫苗木驗收單后方可起苗調運。爭取當天起苗運輸,當天栽植,確保苗木成活率;接穗采集后分類進行沙藏處理,確保嫁接時接穗品種不亂、水分不失;防災減災設施材料提前考察、提前訂貨,保證不延誤工期。
四、積極宣傳培訓,強化技術支撐。積極組織鄉村干部和駐村幫扶人員宣傳獎補政策,動員合作社和果農進行老舊果園改造提升,建設防災減災設施,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緊盯鄉鎮和村級負責人、果業技術人員、新型經營主體和果農四類人員,堅持“請進來講,走出去學”,學習先進技術、調研新優樹種、觀摩防災設施,每年培訓人數在2000人(次)以上。抽調果業部門和鄉鎮農技人員包片駐點,嚴格按照建設標準和技術規程,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巡回指導,強化建設改造技術支撐力。組織涉改涉建區群眾和合作社技術員培訓學習,現場觀摩學習禮辛鎮“寬行密植”建園模式和磐安鎮、新興鎮觀摩防雹網和多方棚建設,并通過“師帶徒”方式,提升技術管理力量。

五、規范建設標準,注重改造效果。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制定實施《甘谷縣果園改造提升標準和技術規程》,緊盯關鍵環節,優化建設流程。探索推廣謝家灣鄉新集流域老果園改造提升“三個統一”做法。即:統一規劃設計:圍繞全縣果樹適宜區和鄉村振興示范帶布局,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打破村組界限,適度連片規劃,做到布局優化、模式先進;統一專業建園:細化市上改造標準,采取專業機構統一指導、農戶參與和村集體農機專業隊聯合建設的方式,統一打點放線、調苗栽植、澆水鋪膜,既保證栽植質量,又實現園貌整齊;統一技術指導:對苗木質量全程把關,栽植環節全程指導,施工環節全程監督,后續管理全面跟進,確保栽一片成一片。防災減災設施建設上,嚴格按照《甘谷縣果園防災減災設施建設獎補方案》確定的建設模式和參數標準,規范施工,確保改造提升工作取得實效。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