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29日報道 外媒稱,如果你覺得2014年的地震比往常多,那么你是對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2014年第一季度的大地震次數是1979年以來平均次數的兩倍多。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27日報道,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地質勘探局研究地球的物理學家湯姆·帕森斯說:“我們最近經歷的時期是大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的時期之一。”
但帕森斯和該研究的共同作者、美國地質勘探局研究員埃里克·蓋斯特說,雖然全球地震發生頻率在增加,地震發生次數仍是偶然的。他們的發現21日刊登在《地球物理通訊》雜志網站上。
由于2014年地球上發生了如此多的地震,帕森斯其實希望或許可以發現相反的結論,即大地震次數的增加源于一次大地震引發的其他強烈震感。早些時候的研究表明,一次地震的地震波可以傳遍全球,引發其他地方的小地震。
帕森斯在接受趣味科學網站的電子郵件采訪時說:“由于我們的團隊對一次地震在全球范圍內影響其他地震的能力感興趣,因此我們想了解是否能看到這種情況發生。我真的希望可以看到能證明無法用偶然性來解釋的情況的證據。”
這項新的研究并非首次試圖將一次地震與其他地震在時間和距離上聯系起來但失敗的例子。早些時候的研究發現,地球上最大的地震(震級為8級和9級)通常會引發小的(震級為2級和3級)地震。然而,尚未有人證明大地震會引發其他大的震動。發現大地震之間的數據關聯是證明這種聯系存在的一個步驟。
新的研究發現,雖然最近地震頻發,但全世界大地震的發生似乎仍是偶然的。
研究指出,自1979年以來,(超過7級的)大地震發生的頻率是平均每年10次;1992年起,這一頻率升至每年12.5次;2010年起,這一頻率又升至每年16.7次。研究人員稱,2014年第一季度,這種增長再次加速,達到了自1979年以來的兩倍以上。
帕森斯說,地震頻率的增加在統計上類似于拋硬幣的結果:雖然過程是隨機的,但有時候正反兩面會在一輪中多次重復。“基本上,我們在2014年第一季度和2010年以來的情況其實就像在一輪拋硬幣的過程中6次出現了背面。”
但帕森斯指出,數據發現并不能排除最大規模的地震可能引發遠距離之外其他地震的可能性。他說,研究人員可能只是缺乏數據去弄清楚這種全球“聯系”。“也許全球范圍的聯系發生頻率極低,以致我們尚未在規模更大、更罕見的地震中發現這種聯系的足夠證據。”
但研究人員發現,震級低于5級和6級的地震確實在全球范圍內頻發。這表明這些威力略低的地震更有可能受到其他地震的影響,早先的研究已證明了這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