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開始對英國舉行正式訪問。歐洲各國的媒體都對此予以高度關注。在英國媒體對訪問紛紛表示歡迎之時,德國《南德意志報》卻顯得情緒復雜,該網站10月16日刊登文章稱,歐洲正陷入爭奪北京好感的競爭,并擔憂無人有興趣在歐盟層面協調對華政策。
前歐盟貿易委員卡雷爾·德古赫特是個直言不諱的人。他在2013年訪問北京時說,中國正在分化歐洲國家。德古赫特提出這一的警告是有理由的:當年他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制造商啟動反傾銷調查時,多個歐盟國家阻撓他——因為擔心自己的生意受損。站在最前沿的是德國。
在德古赫特訪華過了幾天之后,英國首相卡梅倫就在2013年12月帶著龐大的代表團抵達北京。他慶祝了預期中的生意。
現在英國人更進一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下周一對倫敦進行國事訪問時,英國將為他鋪開“最鮮艷的紅地毯”。
德古赫特兩年前曾呼吁:“我們應該冷靜地和中國打交道。”今天,人們感受到的冷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少。相反,爭奪北京好感的競爭變得越來越狂熱。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競爭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
“中國一直是分而治之的高手。在北京看來,這是非常理性的行為,”曾在2004至2007年擔任德國駐華大使的史丹澤說,“但中國所玩的游戲‘誰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成功。”這發生在中國在國際上變得越來越活躍且開始對全球規則施加影響力、而四分五裂的歐洲人在北京正失去影響力之際。令人驚奇的是,歐洲人這樣做是自愿的。位于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米科·霍塔里說:“中國根本用不著分裂歐洲,歐洲人自己就這么做了。”
今后幾天和未來幾周,人們將會觀察到最重要的歐洲單干斗士們將同中國領導人單獨會談:習近平訪問英國后,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將分別在10月底和11月初訪問北京。
脫穎而出的是英國人,他們想不惜一切代價討好北京。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上月訪問中國為習近平訪英做準備是,既沒談論人權問題,也沒有談論南中國海的緊張局勢或歐洲企業在中國受到的歧視。相反,他大談兩國“黃金關系”中的“黃金十年”。他承諾:“我們希望成為中國在西方的最好伙伴。”
中國試圖對歐洲產生影響,這從很多倡議中可以看出,例如中國和16個中東歐國家(其中11個是歐盟成員國)之間的“16+1”機制,該機制在兩年前建立時令布魯塞爾感到吃驚和不安。在城里由中國倡議的亞投行時,歐洲人之間的競爭令人印象深刻。霍塔里說:“人們沒有多大興趣在歐盟層面協調對華政策。”
歐洲人的日益短視也有一些原因。世界金融危機和低迷的國內經濟把很多人的目光限制在政治行動能夠帶來的純粹經濟利益上。此外還有歐洲政治的重新國家化趨勢。最后,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被希臘、烏克蘭和難民問題等問題搞得筋疲力盡,無暇顧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