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1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新一期刊發署名為齊惠的文章《縣域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置》。文章指出,在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多渠道信息傳遞使封鎖消息成為不可能,也不現實,有時更會適得其反,越捂越炸。 縣級黨委政府需要探索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分析、通報制度。
文章稱,中國正進入改革的攻堅階段,隨著四個“深刻變化”,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凸顯出來,公共事件高發,對執政能力提出新的考驗。突發公共事件大多發生在縣一級,維護社會穩定也要靠縣一級黨委、政府,“郡縣治則天下安”。
文章說,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是一項復雜而又敏感的工作,是政治、法律、政策、策略的全面運用,尤其是對于現場指揮的領導干部,特別是第一責任人來說,確實是考政治、考水平、考謀略、考膽識的一道綜合政績考核應對題。
文章指出,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往往存在信息遲報、漏報、瞞報的情況,這樣直接導致決策時間的延誤和決策本身的失誤,所以,對第一責任人來說,務必要多渠道、全方位、及時準確掌握真實信息,據此決策,否則,就是被迫坐在燃燒起來的火藥桶上。
文章說,突發公共事件一旦發生后,整個事件就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各種媒體會不遺余力地將涉及到事件處置的所有行為都公開化!肮_”是突發公共事件的顯著特點。在處置中,應對的辦法應當是以“公”對“公”,以“法律之公正”對“事件之公開”,依法處置,秉公執法,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文章強調,執法者不能執法犯法,否則,就會授人以柄,即使處理完當下的事也很可能留下了再次爆發的隱患。突發公共事件一旦發生后,處置者要順勢而行,運用法的客觀、公正性,依法公開、公正、透明處置,有效地定紛止爭,平息事態。
文章指出,要引導媒體客觀公正地向有利于事情解決的方面報道。幾乎所有突發公共事件都受到媒體和大眾關注,相當一部分受到媒體和大眾輿論的左右,甚至還會出現輿論一邊倒的“民間定案”行為。在信息化時代,報刊雜志、互聯網、手機短信等多渠道的信息傳遞使封鎖消息成為不可能,也不現實,有時更會適得其反,越捂越炸。在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縣級黨委政府需要探索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分析、通報制度,需要完善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需要提高通過媒體傳達政府聲音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