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祺偉在看守所。警方供圖
記者昨天獲悉,自稱“全媒體記者”“自由撰稿人”的知名網絡人士格祺偉及其團伙成員張桓瑞等人已被陸續批捕。據湖南衡陽警方調查,格祺偉及其團伙涉嫌敲詐勒索和尋釁滋事犯罪線索達200多條,已初步查證36起,受害對象涉及全國10多個省市,涉案金額達數百萬元。這是打擊網絡有組織制造傳播謠言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以來,公安部公布的第7起典型案例。
“全媒體記者”無記者證
原名周波的格祺偉1984年出生,2004年畢業于西南某大學新聞專業,畢業后先后在多家紙媒和網絡媒體實習和短暫工作過。2009年,他回到老家衡陽祁東,開始以“格祺偉”的名字活躍于網絡媒體,在媒體圈內小有名氣。2010年,格祺偉在各大網站實名注冊微博,將他的一些新聞稿簡短地轉到微博里。在披露“安徽合肥少女被燒傷毀容案”等一系列熱點事件后,格祺偉名氣大增,微博粉絲合計超過70萬。
衡陽警方調查證實,格祺偉并沒有正式的記者證,他游走在新聞媒體邊緣,但又非真正的記者。
靠“負面信息”敲詐勒索
辦案民警介紹,格祺偉實施敲詐勒索有固定的“套路”。格祺偉利用其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和媒體圈的人脈,以記者身份搜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普通群眾的所謂負面信息,以在網上曝光、進行負面炒作為要挾,或撰寫帖文在網上散布后以幫忙刪帖為名敲詐勒索,動輒數萬、數十萬元。格祺偉還經常要求當事方到指定媒體做“宣傳廣告”,他從中分成。
除了自己敲詐錢財,格祺偉還與張桓瑞等人勾結,組成團伙敲詐。2010年,張桓瑞經營中國網先鋒頻道(現已關閉)時認識了格祺偉。張桓瑞當時亦是現代消費導報的副社長,后來張桓瑞讓格擔任現代消費導報新聞中心副主任。張桓瑞先安排線人用密錄、密拍等非法調查類手段,收集全國各地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負面信息,由格祺偉負責寫稿,再以要在網上發布或幫助刪帖為要挾實施敲詐。
警方8月27日抓獲格祺偉時,在其住所起獲一批用于作案的密拍密錄設備、假記者證等物品,并繳獲敲詐勒索既遂的一批名貴香煙和收款票據27張,金額累計96萬余元。
捏造事實造成負面影響
2011年5月,衡東交警在查違規摩托車時,引發少數群眾圍觀。格祺偉在網上看到該消息后,在未經全面核實的情況下,以中國網湖南之聲全媒體記者的身份,添油加醋,捏造事實,在騰訊網發帖稱“湖南交警打人,遭千人圍堵掀翻警車”。此帖被人民網、新華網、千龍網、百度貼吧等多家知名網站轉載,僅人民網轉帖的點擊率就達到了107.5萬次。
有關部門調查后認為交警沒有打人,也沒有上千人圍觀,將此事定性為正常執法,但迫于所謂的輿論壓力,有關部門仍對當事交警進行了處分。
黃香云是當事交警之一,10月15日接受采訪時,他仍然感到很委屈。他說,當時有關人員曾跟他談話到深夜1點,做他的工作,“我不明白,既然沒做錯,為何要受到處分”。事后,很多交警“心里一直有陰影,都不敢正常執法了”。
在當地有外號被稱“二干部”
據辦案民警介紹,格祺偉通過多次敲詐勒索非法謀取巨額財物的同時,也給自己“攢”下了更大名氣,在當地的氣焰越發囂張跋扈。在短短三四年時間里,祁東縣很多黨政部門和知名企業、社會名人都被他敲詐過。據祁東遠見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周江森統計,近3年的時間內,格在網上發表了他和其公司的負面消息多達36篇。
為了貪圖小利,格祺偉甚至連普通百姓也不放過,有的單位職工調動工作,格祺偉虛構當事人是某某領導的親戚、走了“后門”。知道“這個人惹不起”的當事人趕緊送上高檔煙酒,格祺偉才肯罷休。
“他就是一名‘二干部’。”格祺偉老家祁東縣的人士說,也有人稱其為“網霸”。
京華時報記者袁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