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改革面臨三大“關口”考驗
●亟待突破傳統增長模式束縛 ●劃清政府與市場相互邊界 ●努力實現共享共富
35年改革開放,成就了中國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奇跡。環顧全球,世界經濟格局正在深度調整,高速增長的中國列車也開始減速。全世界矚目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中國改革,將如何引領中國經濟涉險灘、闖關隘,續寫發展奇跡。據新華社
1“發展與轉型”關
亟待轉變傳統增長模式
2013年秋冬之交,揮之不去的霧霾再度肆擾中國。對處在轉型關口的中國,霧霾絕非僅是環境的災害,更是對中國高能耗增長模式的嚴重警示。
十多年來,我國屢屢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但卻陷入“產能越去越多”的怪圈。
“在鋼鐵產能嚴重過剩情況下,一些地方仍在上馬大型鋼鐵項目,有的甚至以綠色釩鈦等名稱包裝。”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王明雯說,當前仍有一些地方變相支持產能過剩行業擴張。
今年6月,發酵于銀行間的“錢荒”現象,將隱藏在中國經濟背后的地方債務激增、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等風險問題放大,暴露出更多中國經濟轉型必須直面的痛處。
盡管中央提出“不以GDP論英雄”,但不少地方領導口頭上講轉變發展理念,實際上走的還是投資為主、追求GDP高增長的老路,喜快憂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舉措宣示深化改革、加快經濟轉型的決心:全面審計地方政府債務、出臺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改革“路線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鼓勵科技創新……
目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啟動,成為中國打破體制機制壁壘的新突破。各界期待,十八屆三中全會能釋放更多財稅、金融、土地、價格等體制機制改革動力,為中國經濟升級轉型保駕護航。
2“政府與市場”關
行政審批事項依然過多
青島市高新區今年推出一項重要改革:原先管委會大包大攬的六大政府職能,如今“掐掉中間,只留兩端”,將科技園區建設、融資、評估、運營四大環節交給市場,政府更多注重做好規劃和服務。
如何厘清政府和市場的界限,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這是處在深水區的中國改革必須跨過的難關。
當前,我國行政審批事項依然過多,少數地方、部門設置審批、許可的隨意性大,程序不規范。
不僅如此,占中國企業總數九成以上、總量突破千萬家的民營企業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
厘清政府與市場的界限,從根本上轉變“萬能政府”形象,建設服務型政府,并非易事。“推動政府自身改革,等于拿刀子割自己的肉,每走一步都不容易。”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直言。
隨著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開啟大幕,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取消下放數百項行政審批事項、實行公司注冊資本“零門檻”、叫停公款考察性出訪、大力度反腐倡廉……今年諸多改革釋放出調整利益動真格的攻堅信號。
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曬“三公”經費細賬、推官員財產公示、減并政府機構、打擊貪污腐敗……面對一個個“硬骨頭”,改革期待進一步突破。
3“公平與正義”關
公共產品短缺引發不公
近一段時間,養老金改革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除了養老金缺口巨大引發社會擔憂,更多爭論是針對雙軌制帶來的社會不公。各界期待新一輪改革能推進這一問題的解決。
“公共產品短缺正成為當前社會的突出矛盾。”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更加關注,對公平有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歷經35年改革開放,中國解決了物質短缺,提高了百姓物質生活水平,但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短缺成為社會發展的新矛盾。城鄉二元關系更導致一系列起點不公平問題。
實現公平正義,是發展的活力源泉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也是中國在社會轉型期必須跨過的關口。
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保障起點公平的改革舉措,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推進公平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傳遞出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改革方向。
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幾天,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一份旨在推進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改革意見,引發廣泛關注。
“冤假錯案是司法公信力的大敵。”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騰說,下一步將深化司法改革,讓“法律之門”向公眾敞開,實現司法為民,公正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