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反腐敗斗爭的明顯特點是堅持“四個一起打”:蒼蠅老虎一齊打、上頭下頭一齊打、貪賄腐敗分子與作風敗壞的腐敗分子一齊打、在職的與退位的一齊打。
這是2月24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法治藍皮書(2013)》披露的內容。課題組分析2013年腐敗查處情況后發現,被查處的腐敗公職人員中司局級占多數。課題組預測,在高壓之下,腐敗公職人員在國內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因此,2014年腐敗公職人員外逃現象可能加劇,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裸官”的監管。
反腐態度不再曖昧
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鮮明指出:“要堅定不移反對腐敗,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币笕h“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堅決查處大案要案,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論權力大小、職位高低,只要觸犯黨紀國法,都要嚴懲不貸” 。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提出要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再次強調,“反腐敗既要堅持打持久戰,也要打好殲滅戰”。這句話斬釘截鐵、振聾發聵,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斗爭的旗幟更加鮮明,對反腐敗的態度更加堅決,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在這里沒有對腐敗問題的回避,沒有對黨風問題的粉飾,更沒有強調“腐敗分子只是極少數”,而是坦誠地指出了腐敗在黨內是客觀存在的。
查腐速度明顯加快
以前的反腐敗斗爭往往是:打蒼蠅多,打老虎少;打下頭的多,打上頭的少;打貪污受賄的多,打其他犯罪的少;打現職的多,打退位的少。2013年的反腐敗斗爭則是堅持“四個一起打”,蒼蠅、老虎一齊打、上頭下頭一齊打、貪賄腐敗分子與作風敗壞的腐敗分子一齊打、在職的與退位的一齊打。這種反腐敗斗爭是一種立體式的、全方位的,目的是絕不允許腐敗分子有藏身之地,決不讓腐敗現象有再生之虞。
反腐案件查處明顯增速。重慶市北碚區區委書記雷政富從不雅照曝光到立案調查只用了63個小時。中共中央紀委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原常委、統戰部原部長王素毅從立案檢查到最高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并采取強制措施只用了7天。薄熙來涉嫌受賄、貪污、濫用職權犯罪一案,一審公開宣判到二審宣判只有32天。其他公職人員從發現到立案、移交司法機關和啟動司法程序所用的時間都有所減短,彰顯了一個“快”字。
“59歲現象”依然顯著
“59歲現象”是指公職人員在臨近退休年齡之際,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貪腐的現象。
根據中紀委公開的數據,截至2013年12月,其2013年查處的公職人員中,共披露有123人的詳細信息。分析發現,被查處公職人員年齡最大的64歲,最小的39歲;其中,51歲至60歲年齡段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53.7%,“59歲現象”明顯。
腐敗分子學歷趨高
上述123人中,被查處公職人員的最低學歷為大專,最高學歷為博士。其中,文化程度為大學(含大專)的有36人,占總數的29.3%;研究生以上60人,占48.8%;另有27人學歷不詳,占22%
落馬官員局級最多
被查處的123名腐敗公職人員中,省部級(含副職)27人,占22%;廳局級(含副職)人數最多,為70人,占56.9%;縣處級(含副職)26人,占21.1%。
普遍涉嫌多個罪名
從公開披露的數據看,2013年查處的腐敗案件往往是一人具有多種違紀違法行為,貪污受賄、瀆職、生活腐化交織一起。2013年被處理完畢和正在被處理的123名公職人員中,尚未定案的既涉嫌違法也違紀的,占62.6%,僅涉嫌違紀的為37.4%。
從違法腐敗公職人員涉嫌的罪名看,涉嫌受賄的公職人員最多,占63.9%,隨后分別是濫用職權罪為9.7%、貪污罪5.6%、挪用公款罪5.6%、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4.2%等。應當注意的是,一個腐敗公職人員涉嫌多個罪名的情況較為普遍。
四風問題科級最重
2014年1月,中紀委監察部官方網站公布了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匯總表(截至2013年12月31日)。該表顯示,自八項規定實施以來,全國共查出問題24521起,處理30420人,其中給予黨政紀處分人數為7692人。
居違規“榜首”即“發案量”最高的,是“車輪上的腐敗”,即違反公車使用規定案件,共計6352起,處理6208人,其中受黨政紀處分的有1155人。
其次是“大操大辦婚喪喜慶”,有1369起,處理人數為1701人,受黨政紀處分的有834人;
“公款大吃大喝”1134起,處理1206人,受黨政紀處分的有440人。
根據匯總表,截至12月31日,在給予黨政紀處分的7692人中,省部級干部1人,地廳級干部41人,縣處級干部485人,鄉科級干部所占比例最大,7165人,占被處理人數的93%。
外逃現象可能加劇
2013年,反腐倡廉工作全面深入開展,在各個領域都取得矚目成就。在高壓之下,腐敗公職人員在國內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課題組提醒,2014年腐敗公職人員外逃現象可能加劇,特別是前期已經有關系人和資金在國外境外的公職人員外逃風險增大,有關部門應當密切關注這一現象,加大對“裸官”以及其他可能外逃公職人員的監管。
2014年有關部門是否會公開“裸官”?課題組認為,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公開“裸官”的數量很值得期待。 記者 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