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世紀30年代的黃慕蘭

1984年,黃慕蘭(左二)和鄧穎超在中南海。
本報記者 文熱心
“周南”就在長沙市過去的二馬路,現在的黃興南路的西面。一條小巷里有一道不顯眼的小門,上面寫著“周南中學”字樣。“周南”誕生在1905年5月1日。它的創始人朱劍凡根據《詩經·周南》起了這名。
“周南”的前身是朱家的私家花園。后來,它是青年毛澤東革命基地之一,是清末民初湖南乃至中國女性人才的搖籃,是中國革命之路的一個橫斷面。
“周南”故事很傳奇,最傳奇莫過于黃慕蘭。
她是“周南”最杰出的學生之一。她的紅色女特工的傳奇經歷,被拍成不同版本的影視劇。她曾被周恩來稱為“我黨的一部百科全書”;中共特科元勛陳賡也說“慕蘭的一生是中國革命曲折發展的反映”。她歷盡磨難,可從容應對,今年108歲仍然思維清晰,精神矍鑠。她對“周南”更是一往情深。
1、今年“一百零八”
農歷甲午六月初九(2014年7月5日),是黃慕蘭108歲華誕。被黃慕蘭稱為“娘家人”的長沙周南中學代表們,特意來到杭州浙江醫院9號樓,給住院的她獻上鮮花和祝福。
黃慕蘭端坐著。“慈眉善目,從容淡定,大氣恢宏,祥光四射”。這是周南校友們此時對她的印象。而當年,她“長得漂亮,顧盼生輝”,“有文化、交際廣,有魄力,活動能力強”,“很多優秀男士都對她展開了追求。郭沫若把她化身為長篇小說《騎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據說茅盾寫《蝕》也借鑒過她的故事”。
無論是“此時”還是“當年”,展示的都是黃慕蘭一個側面,最能準確、全面刻畫她人生具象的還是她自己。“一縷幽香,萬般情意,沁入柔腸千結。回憶北伐揚鞭,年少風光卓絕。壯志豪情報國心,如荼火熱。拋家出走忘朝夕,揮劍誓除荊棘。世間事,自多曲折。肝膽照,同仇巾幗。救死扶傷,神馳先烈。強敵崩潰,人民歡悅。又誰料風波再涉。感明鏡,鑒我無私,還我本來清白。”她出版自傳時所填之詞,就是她的人生具象。
2、“周南”一學期
1919年,12歲的黃慕蘭來到“周南”。
她的父親黃徵是譚嗣同同窗、好友,后來則是譚的幕賓。他思想開明,十分敬佩朱劍凡和他的女學,也就將小慕蘭送入周南初中部就讀。
這一送,成就了黃慕蘭職業革命家一生。1919年,正值五四運動爆發。要是“沒有在‘周南’參加五四運動的洗禮,就不會自覺參加北伐大革命,投入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運動中去”,百歲時她在自傳中道出了五四、“周南”與她的人生關系。
她還說:她雖然在“‘周南’讀了一個學期就因母病去了武漢”,但“‘周南’改變了我的一生。否則今日的我也許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或是一個職業女性。”“我感恩‘周南’是我走向革命的指路明燈。‘周南’在中共黨史上造就了蔡暢、向警予、楊開慧、帥孟奇、楊展等著名的女革命家”……
她念念不忘“周南”。周南校友會副會長符笑汀還告訴記者,在杭州黃家客廳里,“周南”在她百歲壽辰時送的一幅湘繡,一直被擺在客廳正中間的電視機上方。在黃慕蘭105歲生日時,符笑汀代表“周南”送的一闋《卜算子》賀壽詞,曾讓黃慕蘭激動得熱淚盈眶。
詞曰:“兩百載人生,才過百零五。識盡滄桑不識愁,依舊瀟湘女。 大筆寫春秋,豪氣驚風雨。俠骨柔腸桑梓情,歲歲香如故。”
這首詞概括了她的一生戰斗滄桑歲月,贊頌了“唯有葵花向日紅”革命信念,笑對人生樂觀主義精神,“大筆寫春秋,豪氣驚風雨”的事業,對故鄉和母校一往情深的情愫。這怎不讓她為“還是母校懂得自己”而動情?
3、潛伏傳奇路
黃慕蘭108歲的人生中,最閃耀的是“潛伏”時段。
離開“周南”后,黃慕蘭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包辦婚姻。丈夫是抽鴉片、打丫鬟的二世祖。黃慕蘭給父親寫條,要求以母病為由回家。父親心痛女兒,將她接回娘家。逃離包辦婚姻的她,決心以秋瑾為榜樣,走革命之路。北伐前夕,她毅然剪掉長發,來到漢口參加了宋慶齡、何香凝領導的婦女運動,擔任了漢口婦女部的部長。
1927年國共分裂之后,黃慕蘭和丈夫宛希儼——中共中央軍委秘書,奉命轉入地下。用米湯在《圣經》中密寫文件、去小旅館對接頭暗號……黃慕蘭開始了她的“潛伏”人生。
1928年,兒子出生才三天,丈夫宛希儼就被調往贛西南革命根據地,4個月之后即犧牲。直到7個月后,黃慕蘭才在無意之間獲悉這一消息。她“只有忍痛節哀……以在革命實踐中的奉獻繼續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告慰丈夫的在天之靈。這年12月,黃慕蘭接到地下黨組織調令,擔任中央委員會機要秘書,成為中央特科成員。
1929年6月,她化名“劉阿秀”在滬東恒豐紗廠當學徒,在領導工人罷工爭取權益時被捕,囚于龍華監獄100天。出獄后,她又隨丈夫賀昌調往香港。12月,她喬裝成貴夫人,乘坐豪華游輪,將巨額的革命經費運送到上海,交給黨中央。
1931年,賀昌主動申請獨自前往蘇區工作,回到上海的黃慕蘭再次面臨離別。為了革命事業,夫婦倆把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給另一對革命伴侶撫養。當時黃慕蘭承擔著重要任務:黨在上海的地下組織遭到很大破壞,許多地下黨員被捕。組織看中了黃慕蘭的活動能力和社會關系,便委任她為中國人民革命互濟總會的營救部長,與潘漢年單線聯系,承擔營救被捕同志的任務。
4、救出關向應
地下黨組織交給黃慕蘭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營救關向應。黃慕蘭打扮成上流社會貴婦人,找一個名叫陳志皋的年輕進步律師聯系。黃告訴陳,要救的人是自己姑表兄。陳出身于世家門第,家族廣有人脈,其父陳其壽是上海法租界一位響當當的人物。在陳志皋的幫助下,黃慕蘭拜訪了陳其壽。陳其壽很欣賞黃慕蘭,后來更是收她為干女兒(經過黨組織同意)。在陳氏父子的幫助下,關向應被解救出來。
營救關向應期間,陳志皋對黃慕蘭展開了彬彬有禮而又鍥而不舍的追求。到了1933年,陳志皋正式向黃慕蘭求婚。但黃慕蘭一直對去蘇區后杳無音訊的賀昌念念不忘,就以家庭、地位不相配為由拒絕了陳。但陳“竟咬破手指,在一條白的手巾上書寫愛意”。黃慕蘭向組織傾訴了自己的苦惱。黨組織認為,在白色恐怖情況下,黃、陳的結合,可能給黨的工作帶來有利條件。于是,依著“繼續支持營救被捕同志工作、婚后互不干涉個人行動、允許她將來與前夫遺孤相認”的三項約定,陳志皋迎娶了情緒復雜的黃慕蘭。
5、保護周恩來
在黃慕蘭“潛伏”生涯中,最有影響的一件事,莫過于保護周恩來免遭毒手。
那是1930年6月的一個下午,她和陳志皋在咖啡館閑談,偶遇陳在法租界巡捕房當翻譯的同學曹炳生。曹告訴他們巡捕房最近抓到的一個共產黨頭頭,是湖北人,60歲左右,酒糟鼻子,鑲一口金牙,9個指頭,是懸賞10萬元才抓到的。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黃慕蘭一邊故作悠閑地喝著咖啡,一邊緊張地琢磨此人到底是誰?突然,一個符合描述特點的人物闖進了她的腦海里:政治局主席向忠發!他要是叛變就不得了!
黃慕蘭好不焦急,卻不動聲色。一直等到曹離開后,她以頭痛為由讓陳送她回家。短短兩小時之內,這個消息便由黃慕蘭傳給了潘漢年,最后傳給了周恩來。周恩來迅速組織中央機關的李富春、蔡暢等人轉移。果然,當天晚上,向忠發帶著巡捕房的人直接用鑰匙打開了周恩來住所之門……卻撲空了。
事后,周恩來約見黃慕蘭,表揚了她的靈活機警,并囑咐她抓牢陳志皋,做他幕后參謀。在和陳志皋的交往中,黃慕蘭結識了很多上層人士,也在幕后策劃了各方面的營救活動。
黃慕蘭與陳志皋結婚以后,1933年奉命脫黨,先后以銀行家、慈善家、國民黨特派員等特殊身份為中共工作,參與了“全國冤獄賠償運動”、營救“七君子”出獄、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線等重大行動。期間,她也遭受了國民黨的牢獄之災。
6、卷入“潘楊案”
上世紀50年代,因受“潘楊案”牽連,黃慕蘭兩度被關入秦城監獄,一共17年。
她卻用另一種視角看不幸:“軟禁在此,倒是使我們免受外面文革風暴沖擊折磨之苦,乃是對我們的一種保護措施,內心充滿著期待平反恢復自由的樂觀精神。因而思想開朗,并堅持勤練太極拳,故能保持身體健康。”上世紀80年代,她在鄧穎超的幫助下,順利平反,并任上海市政府參事。1993年至今,一直居住杭州。
“我生性好強,對黨的信賴從未動搖,一貫迎著困難上,從不消極頹傷,處逆境而能堅持革命樂觀主義的人生觀……這是我一生的長處,也是我得以健康長壽的保健秘訣。”這,是她所有傳奇色彩的精神解釋吧!
磨難成就了她的人生輝煌,樂觀培植出她的長壽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