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穿行于金昌大地,滿眼都是冬日柔和的暖陽;然而,在這塊土地上,最暖人的并不是陽光———
對于住在金昌市金川區寶林里社區的低保戶楊國福一家來說,日子就像戈壁灘上的冬天,盡管透著些微清冷,但只要沒有風,倒也平和安靜。楊國福一家四口人,小兒子正讀高三,大兒子沒有工作,他每月有360元的內退工資,老伴經社區照顧,找了個打掃衛生的零活,每月也能掙300元錢,加上低保費,一家人的日子雖說清苦但也還平靜。但是,今年8月,大兒子突然被診斷出患脊椎瘤,全家人一下子墜入痛苦的深淵。在金昌、蘭州、西安輾轉治療,歷盡周折,總算保住了兒子的命,可近5萬元的巨額債務,也把這個家推入了絕境。楊國福唯一可想的辦法是出租自家的樓房,每月租金280元;一家人用50元另租了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這樣每月可以增加一點收入,但這微薄的收入只能說是聊勝于無……
楊國福苦苦思索的問題,也是金昌市委、市政府早就在考慮解決的重點問題。
今年年初,金昌市部分困難群眾要求戶口“非”轉“農”,原因是農村有合作醫療,這一特殊現象把城市困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推到了前臺。如何解決城市困難群眾關心的就醫問題?怎樣才能使城市困難群眾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幾經醞釀之后,金昌市《關于城市低保人員實行合作醫療的意見》出臺。
《意見》規定,參照新農合制度,從7月1日起,在全市城市低保人員中試行合作醫療制度,由政府“買單”,按每人45元的標準,為全市低保戶建立合作醫療基金賬戶,通過合作醫療、大病補助和醫療救助“三位一體”的保障體系,為城市低保人員構筑“安全防線”。
于是就有了一個轉折。
社區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專干張兆翠找到楊國福,提醒他按照合作醫療的有關規定,可以申請報銷和補助。楊國福這才想起了家里的那個藍本本———“城市低保人員合作醫療證”。
帶著滿腹期待和疑慮,楊國福找到了合管辦,經審核,符合報銷規定的報銷費用為39856.13元,合作醫療報銷10124.13元;報銷后自付費用超過5000元,按規定享受大病補助11129.29元;楊國福的情況同時也符合大病救助條件,民政部門又救助2000多元。最終,通過“三位一體”的保障體系,楊國福報銷了2.3萬多元!
楊國福不相信,楊國福的家人、親戚朋友們也不相信,他們“萬萬沒想到”,不掏一分錢,看病能報銷,還能報銷這么多。楊國福的妻子激動地說:“政府救了我們。”
同樣充滿驚訝和感激的還有低保戶徐永紅。租住在金冶里社區的徐永紅患風濕性關節炎,行動不便,沒有工作,患腎積水的妻子干不了重活只得在家照顧他的生活,8歲的兒子正在上學,生活全靠親戚朋友們幫襯。今年7月,徐永紅摔了一跤造成骨折,治療花了1.1萬多元,一家人生活難以為繼。萬般無耐,妻子只得留下臥病在床的徐永紅和需要照顧的孩子出去打零工。所幸合作醫療為他們報銷了6200多元,對此,困頓中的徐永紅感覺就像是“天上掉餡餅”,“想不到會有這樣的好事”。
楊國福、徐永紅的家庭境遇是不幸的,同時,他們又是幸運的。他們是金昌市也是全省率先享受到城市低保人員合作醫療這一政策陽光的人群。如今,金昌市5444戶低保戶12045人已全部享受了合作醫療。截至10月底,全市城市低保人員因病住院75人,住院總費用17.53萬元,報銷5.7萬多元,平均報銷率為32.9%。金川區合管辦主任田文彬隨身總帶著一個本子,里面清楚地記著金川區每一位參合住院人員的花費和報銷情況,面對一組組實實在在的數字,他深有感觸地說,合作基金就是“老百姓的救命錢”,他為能參與落實這個政策,心里時時充滿了自豪和感動。
繼城市低保人員之后,全市沒有任何醫療保障的城鎮居民又進入了金昌市委、市政府的視野。金昌市衛生局局長岳超告訴記者,建立城鄉一體、多層次、廣覆蓋的綜合醫療保障體系一直是金昌市努力的目標,今年10月,在對全市城市居民醫療保障進行基線調查時,發現全市尚有10萬城鎮居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市上正在加緊研究在這部分人群中開展城鎮合作醫療的具體措施和辦法,屆時,將有更多的城鎮困難群眾獲得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
這個冬季,走過金昌,看到的聽到的總讓人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