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韓國《文化日報》3月31日用“一路順風”來總結習近平此次歐洲之行。文章說,從22日開始的習近平歐洲之旅,自開始就非常順暢。中法簽署180億歐元的經貿大單,而法國也竭盡所能盡力款待。在德國,習近平公開談及侵華日軍殺害30萬中國軍民的罪行,直接批評日本的歷史認識問題。此次習近平歐洲之行,中國無論是在經濟合作還是中日相爭中都大致確保了歐洲國家對本國的支持,中國元首此行總體上達到預期目的。
此次出訪歐洲的第一夫人彭麗媛,其舉動也備受矚目。韓國《亞細亞經濟》報道稱。就連彭麗媛29日在德國進行拍照的手機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不少中國網民對第一夫人使用國產品牌好評如潮。引發網民熱議的還有默克爾贈送給中國領導人的一幅地圖。香港大公網31日一篇署名文章稱,按照默克爾的說法,“這是一張中國地圖。是1735年德國繪制的第一幅精確的中國地圖。”文章認為,這幅地圖所描繪的中國局部地形和行政區劃分應該是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主要地區,當時中國實力逐步壯大、影響力也日益國際化。這也是法國、德國等當時歐洲大陸主要國家紛紛將目光瞄準東方,描繪中國地圖的重要背景,更是理解這幅“地圖禮物”的重要依據。
“現在到了將中歐關系提升到全新高度的時候了”。比利時“歐盟觀察”網站3月31日以此為題強調近300年后中歐合作的迫切性。文章說,中歐雙邊投資情況落在了后面,中歐雙方在投資談判中都面臨難題。中歐投資談判不是短跑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目前雙方走上了正軌,但仍面臨挑戰性問題。
在西方媒體看來,中歐交往的障礙并不只存在于經濟層面。德國《圖片報》警告說,事實似乎勢不可擋:我們的經濟越來越多地依賴中國投資和市場。這也是事實。但我們不得不害怕中國嗎?不!我們應該從中國那兒學習自信,因為我們也有很多東西,中國也需要我們的市場、知識和穩定的歐元。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在中國面前“彎腰”。德國《威斯特法倫郵報》稱,歐洲對華關系不要忘了價值觀,經濟關系僅是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中歐要百分百的友誼,歐洲必須在人權和法制等主題上向中國施壓。
美國CNBC網站文章稱,“只言商,莫談政”是習近平對歐洲發出的消息。文章說,在涉及商業和金融事務上,習近平的注意力明顯加強,討論的問題也非常具體。顯然,習近平是在努力告訴他們:“我是來購物的,我要買中國推進經濟改革、促進產業現代化所需的東西。”德國希望將雙邊關系的重點放在政治事務上,而中國領導人卻“在安全距離以外報以微笑”。法國《新觀察家報》認為,在國際爭端方面,中國同歐盟利益對立,每次都強調“不干涉原則”以及對領土完整的尊重。文章稱,雙方在許多議題上的緊張關系反復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人民幣升值、人權問題、西藏問題、歐盟實施的武器禁售政策。文章稱,中國從未真正將歐盟視為主要政治伙伴,中國將繼續用經濟實力說話,盡管有對立,但他們認為華盛頓才是中國唯一真正的對話者和對手。
【環球時報駐比、西、德、韓、日特派特約記者劉歌丁大偉青木王剛李珍 環球時報記者張倍鑫陳一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