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麥積區利橋鄉吳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XX來到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門診看病。他腹痛腹脹已經有半年了,多處中西醫治療,效果不好,因為家境貧困,沒有及時來縣城看病。接診的消化內科吳杰醫生仔細詢問發病過程,原來他在去年臘月一口氣吃了3、4個柿子,以后就慢慢覺得肚子痛、腹脹,有時候胃口不好。隨即做了胃鏡檢查,發現胃內一個鵝蛋大小的黑色“石頭”,而且“石頭”已經把胃壁磨出一個2厘米大的“潰瘍”,有穿孔危險。因為病情復雜,醫生建議他住院治療。聽到要住院,王XX遲疑了,醫生問清緣故,是因為經濟緊張,沒有準備住院費。吳杰醫生給他講了甘肅省健康扶貧針對貧困患者實行“先診療后付費、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等多種舉措,不用為押金擔憂。
吳杰醫生幫病人辦好了住院手續,入住消化內科。經過多項檢查,發現他除了“胃柿石、胃潰瘍”以外,還有"高血壓病",血壓最高時160/100mmHg。
考慮到“胃柿石”時間太久,比較硬,經過充分藥物治療、洗胃等前期準備,于7月21、24日在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分兩次由張和順主任為他進行胃鏡 下“碎石”,張主任一邊將碎石鉗、圈套器送入患者的胃里,一邊指揮助手按下功能鍵,“好,套住了一塊,切!”,就這樣,反反復復十多次,終于將鵝蛋大的胃柿石切割成了小碎塊,可以順利從腸道排出,轉危為安。
“正是這個‘石頭’在胃里面作祟,折磨了王XX半年多,還誘發了胃潰瘍,有穿孔風險。”張主任說,這種情況以往都是要做外科手術取石,創傷大,住院時間長。
胃鏡下碎石,體現了胃鏡微創治療的優勢。
胃柿石的發病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型在大量吃柿子后半個小時就可出現癥狀,上腹部有沉墜感,脹滿、惡心嘔吐,嘔吐物中有碎柿塊,也可能嘔血。
胃柿石長期停留于胃中,既不能被消化,又因體積較大難以排出體外。因此,胃里出現柿石后,會刺激胃粘膜,引起炎癥、糜爛、潰瘍,并引起胃功能紊亂。
張主任說,一個人如果在空腹時一次性大量食入柿子、黑棗等,由于柿子中的鞣質與胃酸作用,很容易形成不溶于水、不能夠被消化的塊狀物,即胃柿結石。吃柿子一定要小心!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